陶淵明
課文導讀
陶淵明 (365—427), 一名潛, 字元亮, 別號五柳先生。 東晉詩人, 田園詩的創(chuàng)始人。 他出生于沒落的官僚家庭, 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 少時雖頗有 “大濟蒼生” 的壯志, 但社會動亂不安, 有志難酬。 先后做過幾任小官, 由于厭惡官場的丑惡, 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xiāng), 從此過著 “躬耕自資” 的隱居生活。
他所作的詩文, 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 表現(xiàn)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 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 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此時陶淵明約56歲。 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 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 而以 《桃花源詩并記》 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詩”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 歌詠了 “春蠶收長絲, 秋熟靡王稅” 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
“記” 相當于詩的序, 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 富于小說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選作課文的, 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 有人物、 有對話的 《桃花源記》。
本文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 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按時間先后順序, 把發(fā)現(xiàn)桃花源、 小住桃花源、 離開桃花源、 再尋桃花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貫穿起來, 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全文可以按漁人行蹤分三層。
第一層 (“晉太元中……欲窮其林”), 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一層 (“晉太元中……欲窮其林”), 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第二層 (“林盡水源……處處志之”), 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層 (“及郡下……后遂無問津者”), 寫漁人離開桃源后, 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課文注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2)業(yè)。緣(3)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4)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5),落英繽紛(6),漁人甚異(7)之。復(8)前行,欲窮(9)其林。
林盡(10)水源(11),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12)船,從口入。初極狹,才(13)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14)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1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16)。阡陌(17)交通(18),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19)如外人。黃發(fā)垂髫(20),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21)大驚,問所從來。具(22)答之。便要(23)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24)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25)邑人(26)來此絕境(27),不復出焉(28),遂與外人間隔(29)。問今是何世,乃(30)不知有漢,無論(31)魏晉。此人一一(32)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33)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34)云:“不足(35)為外人道也。”
既(36)出,得其船,便扶(37)向(38)路,處處志(39)之。及(40)郡下,詣(41)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42),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43),欣然規(guī)(44)往。未果,尋(45)病終。后遂無問津(46)者。
(1) 〔太元〕 東晉孝武帝 (司馬曜) 年號 (376—396)。 這里年代是假托的。 (2) 〔為〕 作為。 (3) 〔緣〕 沿著。 (4) 〔逢〕 遇到。 (5) 〔鮮美〕 鮮艷美麗。 (6) 〔落英繽紛〕 落英, 落花, 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 繁多的樣子。(7) 〔異〕 以之為異, 對……感到奇怪。 (8) 〔復〕 又, 再。 (9) 〔窮〕 (走) 盡, 形容詞作動詞。 (10) 〔盡〕 盡頭。 (11) 〔水源〕 溪水源頭。 (12) 〔舍 (shě)〕 舍棄。 (13) 〔才〕 副詞, 僅僅。 (14) 〔豁然〕 開闊敞亮的樣子。 (15) 〔儼然〕 整齊的樣子; 然, 形容詞詞尾。 (16) 〔屬〕 類。 (17) 〔阡陌〕 田間小路。 南北方向叫 “阡”,東西方向叫 “陌”。 (18) 〔交通〕 交錯相通。 (19) 〔悉〕 都。 (20) 〔黃發(fā)垂髫〕 老人和小孩。 (21) 〔乃〕 于是。(22) 〔具〕 詳細。 (23) 〔要 (yāo)〕 通 “邀”, 邀請。 (24) 〔咸〕 都。 (25) 〔妻子〕 妻子和子女。 (26) 〔邑人〕鄉(xiāng)鄰。 (27)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28) 〔焉〕 句尾語氣詞。 (29) 〔間隔〕 斷絕往來。 (30) 〔乃〕 竟然。(31) 〔無論〕 不要說, 更不必說。 (32) 〔一一〕 一件一件地。(33) 〔延〕 邀請。 (34) 〔語〕 告訴。 (35) 〔足〕 值得。 (36) 〔既〕 已經(jīng)。 (37) 〔扶〕 沿著。 (38) 〔向〕原來的, 舊的。 (39) 〔志〕 做記號。 (40) 〔及〕 到。 (41) 〔詣〕 拜見。 (42) 〔所志〕 做的標記。 (43) 〔之〕代詞, 這件事。 (44) 〔規(guī)〕 計劃。 (45) 〔尋〕 不久。 (46) 〔問津〕 問路, 這里是訪求、 探求之意。
問題與探究
1. 聯(lián)系作者生平, 談談作者當時為何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
2.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 今天我們應當怎么評價?
文章鏈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2)人語天姥,云霓明滅(3)或(4)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5)五岳(6)掩(7)赤城(8)。天臺(9)四萬八千丈(10),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11)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2)。謝公(13)宿處今尚在,淥水(14)蕩漾清猿(15)啼。腳著謝公屐(16),身登青云梯(17)。半壁(18)見海日,空中聞天雞(19)。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20)。熊咆龍吟殷巖泉(21),慄深林兮驚層巔(2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23)兮生煙。列缺霹靂(24),丘巒崩摧。洞天(25)石扇,訇然(26)中開。青冥(27)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28)。霓(29)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30)回車(31),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32)以魄動,怳(33)驚起而長嗟。惟覺時(34)之枕席,失向來(35)之煙霞(36)。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37)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38)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釋:
(1) 〔海客談瀛洲 , 煙濤微茫信難求 〕 海客 , 指航海者 ; 瀛 (yíng) 洲 , 傳說中的仙山 ; 信 , 確實; 求, 尋找。 (2) 〔越〕 越國, 今浙江一帶。 (3) 〔明滅〕 時隱時現(xiàn)。 (4) 〔或〕 有時。(5) 〔拔〕 超出。 (6) 〔五岳〕 我國著名的五座大山 , 即東岳泰山 、 南岳衡山 、 西岳華山 、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7) 〔掩〕 蓋過。 (8) 〔赤城〕 山名, 今在浙江天臺山北。 (9) 〔天臺〕 今天臺山。(10) 〔四萬八千丈〕 形容山勢極高。 (11) 〔鏡湖〕 即鑒湖, 今浙江紹興市南。 (12) 〔剡 (shàn)溪〕今浙江嵊縣。 (13) 〔謝公〕 謝靈運。 (14) 〔淥(lù)水〕 清水。 (15) 〔清猿〕 啼聲清脆的猿。 (16) 〔謝公屐〕 謝靈運登山時穿的木屐。 (17) 〔青云梯〕 高入云霄峻嶺的山路。 (18) 〔壁〕 石壁。 (19) 〔天雞〕 神話中的雞。 (20) 〔暝〕 天黑。 (21) 〔殷(yǐn)巖泉〕 像雷一樣在巖泉間震響。 殷, 象聲詞, 這里用作動詞。 (22) 〔層顛〕 群峰。 巔, 山頂。 (23) 〔澹澹〕 水波搖動的樣子。 (24) 〔列缺霹靂〕 電光、 雷聲。 (25) 〔洞天〕 道家對神仙所居住的山中洞府的稱呼。 (26) 〔訇 (hōng)然〕 象聲詞。(27) 〔青冥〕 天空。 (28) 〔金銀臺〕 傳說中神仙的宮闕臺觀。 (29) 〔霓〕 虹。 (30) 〔鸞〕 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31) 〔回車〕 駕車。 (32) 〔魂悸〕 驚心動魄。 (33) 〔怳〕 恍然, 突然驚醒的樣子。(34) 〔惟覺時〕 惟, 只有。 覺時, 睡醒時。 (35) 〔向來〕 原來, 不久時。 (36) 〔煙霞〕 煙霧和云霞,代指山水。 (37) 〔白鹿〕 傳說中的一種獸。 (38) 〔摧眉折腰〕 低眉彎腰, 表示低聲下氣。
譯文:
航海的人談起瀛洲, (大海) 煙波渺茫, (瀛洲) 實在難以找到。 越人說天姥山(一帶), 云霞忽明忽暗, 有時能夠看見它。 天姥山連著天遮斷天空, 山勢高過五岳 ,遮掩赤城。 天臺山 (雖然) 十分高, (但是) 對著這天姥山, (天臺山) 也要拜倒在它的東南。 我將依據(jù)越人對天姥的談論而夢游天姥, 在月光下飛渡鏡湖。 月光照在我身上使我的影子落在鏡湖上, (并) 送我到了剡溪。 謝靈運所住的房子現(xiàn)在還在, 清水蕩漾清猿發(fā)出 (清脆的) 叫聲。 (我) 腳上穿著謝靈運的木屐, 登上高出云霄的峻嶺。 (上到) 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 聽到半空中天雞的叫聲。 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 道路曲折, 沒有一定的方向, 迷戀著花, 依倚著石, 不覺天色已晚了。熊在怒吼, 龍在長鳴, 巖中的泉水在震響, 使森林戰(zhàn)栗, 使群峰震驚, 云黑沉沉的要下雨, 水波搖動升起水霧。 閃電雷聲使山巒崩倒。 仙府的石門, 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天空浩浩蕩蕩看不見底, 日月照耀著神仙居住的宮闕。 (將) 虹作為衣服, 將風作為馬, 神靈紛紛下凡來 (到這里)。 老虎彈奏著瑟, 鸞鳥拉著車, (所到的) 神仙站得密密麻麻。 忽然因驚恐而心跳, 猛然驚起而長嘆。 醒來時只有 (身邊的) 枕席, 剛才(夢中) 所見的山水消失了。 人世間行樂也像這樣, 從古到今的事像東流的水一樣 (一去不復返)。 (我) 告別天姥山, 什么時候回來呢? 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 等到要行走的時候就騎上它去拜訪名山。 怎么能低下頭、 彎下腰侍奉權貴, 使我不歡喜高興呢!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1. 舍 _______( );_______ ( )
2. 著 _______( ); _______( )
3. 間 _______( ); _______( )
4. 率 _______( ); _______( )
5. 語_______ ( ); _______( )
二、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屋舍儼然 ( )
2. 欲窮其林 ( )
3. 芳草鮮美 ( )
4.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
5.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
6. 不足為外人道也 ( )
7. 外處志之 ( )
三、 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
1. 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 (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寫出桃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 幸福生活的句子 (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寫出本文出現(xiàn)的三個成語。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四、 翻譯下列語句。
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桃花源記》 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 請根據(jù)文章完成下面練習。
1. 在括號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稱代詞。
( ) 見漁人, 乃大驚, 問 ( ) 所從來。 ( ) 便要 ( ) 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
2.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 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詣太守, 說如此” 這句話中的 “如此” 包括哪些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從以上兩篇文章中你能體味出陶淵明與李白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有何不同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論詩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陋室銘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