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聲類》的主要內容,《詩聲類》導讀
《詩聲類》是中國古代音韻學著作。清孔廣森著,成書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之前。收入《顨軒孔氏所著書》內,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1983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孔廣森(1752-1786),字眾仲,又字偽約,號顨軒。清山東曲阜人。乾隆進士,官檢討,性恬淡,耽著述,告養歸不復出,年34歲時其大母與父喪,以哀卒。少受經于戴震,長于《春秋》公羊學、禮學,又喜作駢文,時人嘆為絕手。著有《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禮巵言》、《經學巵言》、《少廣正負術》等。
《詩聲類》共12卷。此書是將《詩經》305篇的所有入韻字,按照它們押韻關系的遠近,分別類聚為18部,又概括各部入韻字的聲符,以成上古聲符的類別,故定名為“詩聲類”。書中各部先列收入本部的入韻字的 《唐韻》(即 《廣韻》)韻目;次列收入本部的諧聲偏旁(即聲符),表明上古凡從此偏旁的字都歸入本部;次列 《詩經》入韻字,并間有注釋,注釋或引 《詩經》原文以證明字的古音,或闡述孔氏對于字音的見解,或評論前人的得失優劣。
書中所分18部,即古韻18部,茲將孔氏18部名稱羅列于下,并在括號中注明通用的名稱:
陽聲9部 陰聲9部
1. 原 (元) 1. 歌 (歌)
2. 丁 (耕) 2. 支 (支、錫)
3. 辰 (真) 3. 脂 (脂、質)
4. 陽 (陽) 4. 魚 (魚、鐸)
5. 東 (東) 5. 侯 (侯、屋)
6. 冬 (東) 6. 幽 (幽、覺)
7. 侵 (侵) 7. 宵 (宵、藥)
8. 蒸 (蒸) 8. 之 (之、職)
9. 談 (談) 9. 合 (緝、葉)
孔氏這18部與戴震、段玉裁的學說多有不同,其特點是:1.東冬分部。自來言古韻者都未能將東、冬分離,東冬分部乃孔氏的一大發明。
2. 陰陽對轉。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者之間的互相匹配和轉變關系,戴震的9類25部說已有揭示,但明確提出并肯定下來,則始自孔氏。其對轉之法是以入聲為陰陽對轉的樞紐,如“之”為平聲字,轉為上聲 “止”,再轉為去聲 “志”,再轉作入聲 “職”,再轉為陽聲字 “證”、“拯”、“蒸”。
3. 古無入聲。認為四聲乃沈約所作,沈約是江左人,非中原舊韻,因此中原古音亦無入聲。主張古代有“長言之”和“短言之”兩種去聲,后來“短言之去”變成入聲。
孔氏的東冬分部和陰陽對轉之說,對后世影響很大,但他把陰、陽聲各歸為9部,而不接受段玉裁的真文分部,卻是過于追求整齊了,同時他把中古的入聲韻,都歸入上古的陰聲韻,主張古無入聲,則是囿于他自己的方音的緣故。
此書后附《詩聲分例》1卷,乃是繼江永的《詩韻舉例》之作。江氏列常例4,變例14,僅粗具綱目,孔氏則分別極細,有通例10、別例13、雜例4,句式130之多,對于后人研究《詩經》韻讀、研究古代詩歌的韻律頗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 王力: 《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1956。
上一篇:《詩品》的主要內容,《詩品》導讀
下一篇:《詩經》的主要內容,《詩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