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課文導讀
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 在古代, 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戰國時期統稱為 “書”, 如樂毅 《報燕惠王書》、 李斯 《諫逐客書》, “書” 是書信、 意見書的總稱。 到了漢代, 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 即章、 奏、 表、 議。 劉勰在 《文心雕龍·章表》 里說: “章以謝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陳情, 議以執異。” 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 統觀眾多表文, 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 因此, “動之以情” 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 此外, 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 如開頭要說 “臣某言”, 結尾常有 “臣某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死罪死罪” 之類的話。
這篇表寫于蜀漢建興五年 (227)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 其時蜀漢已從猇亭(今湖北宜都) 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 既與吳國通好, 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后方, 伐魏時機臻于成熟。 在這篇表文中, 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 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 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 “感激” 之情和 “興復漢室” 的決心。
課文注譯
先帝(2)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3),今天下三分,益州(4)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5)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6),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7),以光(8)先帝遺德,恢弘(9)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10),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11)府中(12),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13)。若有作奸犯科(14)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6),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17)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18)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19),是以先帝簡拔(20)以遺(21)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22),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23),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24),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25)。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26)。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27)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8),此悉貞良死節之臣(29),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30),躬耕于南陽(3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2),猥(33)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34)。后值傾覆(35),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36)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37)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38),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39),深入不毛(4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41),攘除(42)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44),以彰其咎(45);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46),察納雅言(47)。深追先帝遺詔(48),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 選自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諸葛丞相集》。 (2) 〔先帝〕 指劉備。 (3) 〔崩殂〕 死。 崩, 古時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4) 〔益州〕 這里指蜀漢。 (5) 〔秋〕 這里是 “時” 的意思。 (6) 〔殊遇〕 優待, 厚遇。 (7) 〔開張圣聽〕 擴大圣明的聽聞。 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8) 〔光〕 發揚光大。 (9) 〔恢弘〕 這里是動詞,意思是發揚擴大。 也作 “恢宏”。(10) 〔引喻失義〕 說話不恰當。 引喻, 稱引、 譬喻。 義, 適宜、 恰當。 (11) 〔宮中〕 指皇宮中。 (12) 〔府中〕 指朝廷中。 (13) 〔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 獎懲功過、 好壞, 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臧否, 善惡。(14)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 犯科條法令。 (15)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應該交給主管的官, 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 有司, 職有專司, 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刑, 罰。 (16) 〔理〕 治。 (17) 〔內外異法〕 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18)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費祎、 董允〕 郭攸之、 費祎是侍中, 董允是侍郎。 侍中、 侍郎, 都是官名。 (19) 〔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 這些都是善良、 誠實的人, 他們的志向和忠誠無二。 (20) 〔簡拔〕 選拔。(21) 〔遺〕 給予。 (22) 〔悉以咨之〕 都拿來問問他們 。 咨 , 詢問 。 (23) 〔必能裨補闕漏 〕 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24) 〔性行淑均〕 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 善。 均, 平。 (25) 〔督〕 武職, 向寵曾為中部督。 (26) 〔優劣得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7) 〔桓、 靈〕 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 他們都因信任宦官, 加深了政治的腐敗。(28) 〔尚書、 長吏、 參軍〕 都是官名。 尚書指陳震, 長史指張裔, 參軍指蔣琬。(29)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這些都是堅貞可靠、 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30) 〔布衣〕 平民。 (31) 〔南陽〕郡名, 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東漢時屬南陽郡。 (32) 〔卑鄙〕 身份低微, 見識短淺。 (33) 〔猥〕 辱, 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34) 〔驅馳〕 奔走效勞。 (35) 〔后值傾覆〕 后來遇到兵敗。 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208) 劉備被曹操戰敗的事。 (36) 〔爾來〕 那時以來。 (37) 〔臨崩寄臣以大事〕 劉備在臨死的時候, 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禪說: “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 (38) 〔夙夜憂嘆〕 早晚憂愁嘆息。 (39) 〔瀘〕 水名, 即金沙江。(40) 〔不毛〕 不長草 (的地方)。 (41) 〔駑鈍〕 比喻才能平庸 , 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 駑 , 劣馬 , 走不快的馬 。鈍, 刀刃不鋒利。 (42) 〔攘除〕 排除, 鏟除。 (43) 〔斟酌損益〕 (處理事務) 斟酌情理, 有所興革。 損, 除去。益, 興辦、 增加。 (44) 〔慢〕 怠慢, 疏忽。 (45) 〔彰其咎〕 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 表明、 顯揚。 (46) 〔咨諏善道〕 詢問 (治國的) 好道理。 諏, 詢問。 (47) 〔雅言〕 正言。 (48) 〔先帝遺詔〕 劉備給后主的遺詔, 見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注引 《諸葛亮集》, 詔中說: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 能服于人。”
問題與探究
1. 課文中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 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 為什么?
2. 你怎樣看待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 “忠”?
文章鏈接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2), 生孩六月 , 慈父見背(3)。 行年四歲 , 舅奪母志(4)。 祖母劉, 憫臣孤弱, 躬親(5)撫養。 臣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6)。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7)。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8)。 門衰祚薄(9), 晚有兒息(10)。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11),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12)。 煢煢(13)獨立, 形影相吊(14)。 而劉夙嬰(15)疾病, 常在床蓐(16), 臣侍湯藥, 未曾廢離(17)。
逮奉圣朝(18), 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 察臣孝廉(19), 后刺史臣榮 , 舉臣秀才(20)。臣以供養無主, 辭不赴命。 詔書特下, 拜臣郎中(21)。 尋蒙國恩, 除臣洗馬(22), 猥以微賤, 當侍東宮(23 ),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24 )。 臣具以表聞 , 辭不就職 。 詔書切峻 , 責臣逋慢(25)。 郡縣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26)臨門, 急于星火。 臣欲奉詔奔馳, 則劉病日篤; 欲茍順私情, 則告訴(27)不許。 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猶蒙矜育(29); 況臣孤苦, 特為尤甚。 且臣少仕偽朝(30), 歷職郎署(31), 本圖宦達, 不矜名節(32)。 今臣亡國賤俘, 至微至陋。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33), 豈敢盤桓, 有所希冀(34)? 但以劉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35), 人命危淺(36),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 無以終余年。 母孫二人, 更相為命(37)。 是以區區, 不能廢遠(38)。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報養劉氏之日短也。 烏鳥(39)私情, 愿乞終養。 臣之辛苦,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40)明知,皇天后土, 實所共鑒(41)。 愿陛下矜憫愚誠, 聽臣微志。 庶劉僥幸, 卒保(42)余年。 臣生當隕首, 死當結草(43)。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謹拜表以聞。
注釋:
(1) 〔險釁 〕 險難和禍患 , 指命運不濟 。 (2) 〔夙遭閔兇 〕 夙 , 早 , 指幼年 。 閔 , 同 “憫 ”, 悲傷。 閔兇, 悲傷兇惡的事, 即下文說的父喪。 (3) 〔慈父見背〕 父親背棄了我, 這是委婉地說父親死去。 (4) 〔舅奪母志〕 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守節的意志, 這也是委婉地說母親改嫁。 (5) 〔躬親〕 親自。 (6) 〔不行〕 不能行走。 (7) 〔成立〕 長大成人。 (8) 〔終鮮 (xiǎn) 兄弟〕 《詩經·揚之水》:“終鮮兄弟, 維予與女。” 終, 發語詞。 鮮, 少。 終鮮兄弟, 即無兄弟。 (9) 〔門衰祚 (zuò) 薄〕 家門衰微, 福祚淺薄。 祚, 與福同義。 (10) 〔兒息〕 兒子。 (11) 〔外無期功強 (qiǎng) 近之親〕 外, 家門以外。 期、 功, 都是古代喪服名稱, 喪服是按親屬的遠近規定服喪時間長短。 期, 服喪一年; 功,分大功、 小功, 大功服喪九月, 小功服喪五月。 強近, 勉強接近。(12) 〔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 應門 , 客來開門接待 。 僮 , 同 “ 童 ”。 因兒子很小 , 還不能應門 。(13) 〔煢 (qióng) 煢〕 孤單的樣子。 (14) 〔吊〕 慰問。 自己的形體和影子相吊 , 即說單獨一身 , 別無外人。 (15) 〔嬰〕 纏繞。 (16) 〔蓐〕 草席。 (17) 〔廢離〕 廢, 停止侍奉。 離, 離開。 (18) 〔逮奉圣朝〕 逮, 及、 到。 圣朝, 指晉。 沐浴于清明的教化當中, 這是對晉朝的恭維之辭。 (19) 〔前太守臣逵, 察臣孝廉〕 太守, 指犍為太守。 逵, 太守名。 察, 考察舉薦。 孝廉, 漢代以來薦舉人才的一種科目, 標準是孝敬父母, 品性廉正。 (20) 〔刺史臣榮, 舉臣秀才〕 刺史, 指益州刺史。 榮, 刺史名。秀才, 由州推舉的特殊人才, 也是一種科目。 (21) 〔郎中〕 尚書省的屬官。 (22) 〔尋蒙國恩, 除臣洗馬〕 尋, 不久。 洗馬, 太子的屬官。 (23) 〔猥以微賊, 當侍東宮〕 猥, 曲, 謙辭。 東宮, 太子所居地, 這里指太子。 (24)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不是我殺身所能上報國恩的, 意思是死也報不了國恩。隕首, 掉下腦袋。 (25) 〔詔書切峻, 責臣逋慢〕 切峻, 嚴厲。 逋慢, 逃避任命和輕慢詔命。 (26)〔州司 〕 指州官衙門的吏役 。 (27) 〔告訴 〕 報告訴說 。 (28) 〔狼狽 〕 形容進退失據的樣子 。 (29)〔矜育〕 憐憫, 撫養。 (30) 〔偽朝〕 指蜀漢。 (31) 〔郎署〕 郎官的衙署。 李密在蜀漢時做過尚書郎官一類的官。 (32) 〔本圖宦達, 不矜名節〕 宦達, 做官以求顯達。 矜, 矜尚。 不矜名節, 即不以名節自夸, 這是怕被懷疑為因忠于蜀漢而不肯仕晉。 (33) 〔過蒙拔擢, 寵命優渥〕 拔擢, 提拔。 寵命, 恩命。 優渥, 優厚。 (34) 〔豈敢盤桓, 有所希冀〕 盤桓, 徘徊不進。 希冀, 指守志以求高名。 (35)〔日薄西山 , 氣息奄奄 〕 薄 , 迫近 。 日薄西山 , 形容接近死亡 。 奄奄 , 氣息微弱將絕的樣子 。 (36)〔危淺〕 危急淺短, 指活不長久。 (37) 〔更相為命〕 互相依靠維持著生命。 (38) 〔是以區區, 不能廢遠〕 區區, 私意。 廢遠, 同 “廢離”, 廢養遠離。(39) 〔烏鳥〕 即烏鴉, 據說烏鴉能反哺其父母 , 因此古人用以比喻人子孝養其親 。 (40) 〔臣之辛苦,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 辛苦, 辛酸苦楚, 指不幸的身世。 二州, 指梁州和益州, 晉初把陜西漢中一帶原屬益州的地區另置梁州, 這里的二州即蜀漢舊域。 牧伯, 指刺史。 (41) 〔鑒〕 察知。 (42) 〔卒保〕 保全過盡。 (43) 〔結草〕 春秋時, 晉將魏顆沒有按照父親魏武予臨終遺囑把父妾殉葬, 后與秦將杜回作戰, 見一老人結草使杜回跌倒, 因而活捉了杜回。 夜里老人托夢, 說他就是妾的父親 (見 《左傳》 宣公十五年)。 這里即以死來報德的意思。
譯文:
臣李密上書進言: 我命運不濟, 幼年就遭遇了悲傷兇惡的事, 我出生才六個月,父親就離開了我。 到4歲時, 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守節的意志。 祖母劉氏憐憫我孤苦無依、 年小體弱, 親自來撫養我。 我小時候體弱多病, 9歲都不能行走。 孤苦伶仃, 直到長大成人。 既無伯叔長輩, 也無兄弟手足。 家門衰微, 福祚淺薄, 很晚才有兒子。 家門之外沒有勉強接近的親戚, 家門之內沒有為來客開門接待的孩子。 我孤孤單單, 無依無靠, 別無外人。 而祖母劉氏昔年被疾病所纏, 常在草席之上, 我侍弄湯藥, 從來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 沐浴于清明的教化當中。 之前, 犍為太守逵考察舉薦我作孝廉, 后來益州刺史榮推舉我為杰出之才。 我以無人供養 (祖母劉氏) 為由, 推辭不去就任。(后來) 皇上的詔書下來, 封我為郎中。 不久又蒙國家的恩典, 委我以洗馬的官職, 憑我低微的身份, 去侍奉太子, (這) 不是我殺身能上報國恩的。 我寫了一篇表, 推辭不去就職。 (皇上的) 詔書很嚴厲, 指責我逃避任命和輕慢詔命。 郡縣的長官也逼迫我, 催我上任。 州官衙門的吏役上我的門 (來催促), 十分著急。 我想要奉命為您奔走效勞, 但祖母劉氏的病一天天地加深; 想要茍且順從我孝順祖母的感情, 卻被報告訴說不準許。 我是進是退, 真不知道怎樣才好。
我想, 當今晉朝以 “孝” 來治理天下, 凡是孤苦無依的老人, 還都能蒙受憐憫、撫育; 況且我從小孤苦伶仃, 特別可憐。 我年輕時在蜀漢為官, 做過尚書郎一類的官,我原本做官以求顯達, 不以名節自夸。 現在我只不過是一個亡國的下賤之人, 非常的低微鄙陋。 不久承蒙提拔, 皇恩浩蕩, 我怎么敢徘徊不進, 守志以求高名呢? 只不過因為祖母劉氏接近死亡, 氣息微弱, 人命危急短淺, 朝不保夕。 我 (如果) 沒有祖母,就不會活到今天; 祖母 (如果) 沒有我, 就無法活完余下的年月。 我祖孫兩人, 互相依靠維持著生命。 因此只能順從我的私意, 不能對祖母廢養遠離。
李密我今年四十四歲, 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了, 這樣看來, 是我向陛下盡忠的日子長, 報答劉氏養育之恩的日子短。 烏鴉尚且有反哺父母的感情, 我乞愿能為祖母養老送終。 我的辛酸苦楚, 不只是蜀地的人和二州刺史看見知道, 皇天后土, 他們都能察知。 愿陛下可憐我的愚昧的赤誠之心, 聽任我卑微的志向。 希望祖母劉氏能僥幸保全過盡余生。 我活著愿意奉獻生命, 死了也要報答您的大恩大德。 我懷著滿腹的感激、 畏懼的心情, 恭敬地獻上這篇表信給您看。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危急存亡之秋也 ( )報先帝 ( )
以光先帝遺德 ( ) 以塞忠諫之路也 ( )
不以臣卑鄙 ( ) 深入不毛 ( )
二、 翻譯下列句子。
1. 茍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志士之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以下對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一句的正確理解是 ( )
A. 先帝不拿我當小人物看待 B. 先帝不因為我地位卑微、 見識淺陋
C. 先帝不認為我品質太差 D. 先帝不把我當做卑微鄙陋的小人物
四、 判斷下列語句的正誤。
A.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 靈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仇恨的。 ( )
B.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這句話朗讀停頓的劃分是正確的。
( )
C. 課文從正反兩方面概括了兩漢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提出 “親賢遠佞” 的建議。( )
D. “表” 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 )
五、 《出師表》 中有不少成語, 如 “妄自菲薄” 等, 請從文中多找幾個出來記住它們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自古有云 “忠孝不能兩全”, 請就 《陳情表》 中作者李密因侍養祖母劉氏而拒不出仕談談你對 “孝”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隆中對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陳太丘與友期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