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遮望眼:擋住遠望的視線。緣:因。
[鑒賞導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因封荊國公,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列寧譽為“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早年的詩歌創作學習杜甫關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詩風也有取于杜詩的“沉郁頓挫”。清代詩論家賀裳說:“讀臨川詩,常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當其絕詣,實自可興可觀,不惟于古人無愧而已。”(《載酒園詩話》)《登飛來峰》就是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的好詩之一。
[鑒賞]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后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就是“聽說”。這兩句是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緣”是“因為”、“由于”的意思。
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時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也寫過同樣意思的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表達了“不怕浮云遮住遠望視線”的豪邁之氣,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鑒賞要點]
[1]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2]翻新出奇的用典。[3]通過登高游覽來抒懷。
上一篇:《[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王之渙·登鸛雀樓》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