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鑒賞導示]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其詩初學“江西體”,中年后盡焚所作千余首,轉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獨立門戶,自成一家,時稱“楊誠齋體”。這首《新柳》,恰是“忽若有悟”那一年寫的。通過此詩,我們可品一品“誠齋體”的味兒,亦可見出誠齋先生的預見:“不留三句五句詩,安得千人萬人愛?!?《醉吟》)
[鑒賞]
這首詩是作者“忽若有悟” 的那一年寫的。1178年,52歲的詩人“忽若有悟”,發(fā)現(xiàn)“萬象畢來,獻予詩材”,“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此后十四個月中,他竟然“得詩四百九十二首”(《荊溪集》自序),而且被時人交相贊譽,稱之為“誠齋體”。
前二句,寫柳長與柳色。以“百尺”狀柳條,貌似夸張,實伏下“長”字;讀到篇末便豁然如悟:水影所致。柳下之塘,用“銀”形容,白瑩如鏡,愈可鑒柳絲清影?!胺鳌?,可感春風之柔:柳條微動映水。“且莫”,帶著觀者的愛惜之情:新柳可不要深青,永遠這般淺黃吧——淺黃乃初春的象征,深青則是暮春柳色了。
后二句,似揭出柳長的謎底——又翻出一派水中柳景。原是“水中柳影”致柳條百尺之長,用“引”字將湖上柳身與湖里柳影拈連,有一筆繪兩景之妙;且上下“引送”,極盡生動活潑之趣。
平平常常的柳樹,寥寥二十八字,居然能寫得這樣妙趣橫生、情味雋永。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誠齋體”的特色。
[鑒賞要點]
[1]名句:“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盵2]妙趣橫生、情味雋永。
上一篇:《[唐]杜 甫·房兵曹胡馬》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杜 甫·旅夜書懷》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