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注釋]
鳳吹:因竹這一樂器由多根簧管組成,參差如鳳翼;又其聲清亮,宛如鳳鳴,故稱。隔彩霞:意謂聲音從彩霞而來。碧桃:這里指天上碧桃,王母的桃花。
[鑒賞導示]
這首詩最出色的特點在于采用通感的手法來寫音樂。這一方法與同時代的白居易寫韻是不相同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構思之巧妙。
[鑒賞]
“通感”是把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首詩,在“通感”的運用上,頗具特色。
這是一首聽笙詩。笙這種樂器由多根簧管組成,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宛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首句是說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笙曲是聽覺,“隔彩霞”是視覺,“碧桃千樹花”也是視覺,此句作者不說天上仙樂,而說來自天上彩霞,烘托出了笙樂的明麗新鮮。二、三句先以懸揣語氣,不僅進一步渲染了笙聲的奇妙撩人,還見出聽者“尋聲暗問”的專注情態,也間接表現出音樂的吸引力;然后,狀寫詩人追隨那聲音、欲探究竟之情狀,一墻之隔竟無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產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強烈的憧憬,由此激發了一個更絢麗的幻想。第四句,從奏樂的環境入筆,以花為意象描寫音樂,與開頭呼應,在表達繁縟約麗的同時也表達出了笙樂的明媚、熱烈、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亦幻亦真的感覺,使意象給人以縹緲的感受而又不過于質實。
這首詩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覺,避開了對音樂的正面描寫,從而間接有力地表現了笙樂的美妙。
[鑒賞要點]
[1]名句:“疑有碧桃千樹花。”[2]間接烘托的方法。[3]通感手法的使用。
上一篇:《[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之一)》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韓 愈·聽穎師彈琴》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