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 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戰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風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何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釋]
穎師:出家的僧人,以彈琴著名。昵昵:親近相愛。恩:恩愛。爾汝:古代至好朋友多以爾汝相稱,表示關系親昵。劃然:指琴聲突然變化。軒昂:高昂,這里指琴聲激烈昂揚。喧啾:百鳥喧鬧的聲音。躋攀兩句:意謂琴音起伏變化,一會高到不能再高,一會又由高轉低,抑揚頓挫。省(xing):懂得。絲篁:借指音樂。起坐:忽起忽坐。遽:急。滂滂:流溢的樣子。誠:確,果。能:指穎師擅長彈琴。以:用。冰炭:比喻聽穎師彈琴時感情時喜時悲,如冰炭般的矛盾。
[鑒賞導示]
這首詩大約作于憲宗元和十一年或十二年 (816—817)。韓愈在聽了穎師彈琴以后,通過自己的感受,寫了這首詩贊美穎師的高超技藝。作者韓愈,唐代文學家。倡導古文運動,“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
[鑒賞]
本篇用奇思幻想、靈活多變的手法,形象地表現了美妙動聽的琴聲及作者的感受,很能體現韓詩的基本風格。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被后代論者共同推許為“摹寫聲音之至文”。
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一、二句,狀寫輕柔細碎的琴聲,這里以聲喻聲,又融進了青年男女親昵的情態,不僅再現了琴聲,而且創造了甜美溫柔的意境。三、四句以戰士奮勇拼搏的神態氣勢喻聲,與前兩句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顯示了音樂旋律的變化。五、六句,詩人借助奇妙的聯想和想象,以物態喻聲,意境高遠闊大、平和舒緩,又與前兩句的雄壯慷慨、激越緊促相互映照,使聽眾經歷驚心動魄的震蕩之后,又沉浸在悠然遐思的靜謐氛圍之中。以下四句,用鳥聲喻琴聲,用鳳凰攀高跌落的行動,比喻音調的高低起伏。這里有喜有驚,蘊含著希望破滅的意緒。
前十句暗寫自己的情感體驗,明寫琴聲。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詩人先感嘆自己雖不懂音樂,聽了穎師彈琴后,主動“起坐在一旁”。這一行動烘托出穎師彈琴技法高明,聲音動聽,具有極大誘惑力。接著,狀寫詩人“推手遽止”的行動及淚水“滂滂”的情態,表現了音樂的強大感染力。末二句,不僅道出揮手阻止的原因,贊頌其高超本領,而且總結自己隨琴聲產生的感情波動。
本篇的章法結構錯綜多變,與琴音變化及作者的感情的波動配合得十分緊密。全詩五言、七言雜糅,根據內容布局,這樣使人誦讀起來,也會產生高低長短、快慢強弱的流走多變的音樂感。
[鑒賞要點]
[1]名句:“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2]比喻、通感寫聲。[3]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4]采用想象手法,筆法自由。
上一篇:《[唐]郎士元·聽鄰家吹笙》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賀知章·詠柳》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