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經略》的主要內容,《江南經略》導讀
《江南經略》是一部為抵御倭寇、鎮壓農民起義而籌劃長江下游、太湖地區防務的古代軍事著作。明鄭若曾輯 (見 “籌海圖編”條) 著。現存明隆慶二年(1568)林潤刻本,萬歷四十二年(1614)重修本,清康熙時(1662—1722)鄭氏刻本及《四庫全書》本等。
《江南經略》共8卷,各卷分上下。卷1上為《兵務舉要》,將該書所論海防、江防、太湖之防、各州縣、要害、御將、選兵、養兵、練兵、賞罰、兵戒、兵器、守城等重要內容,“挈其大綱,揭其急務,重務而剖明之,使人先醒諸心,然后遍閱全帙,厘然燦然,至紛而不可亂、至繁而不可遺、至微而不可忽。”是為 “蒞兵之綱要也”,(《江南經略》卷1)實為全書總綱。卷1下至卷6下,分別以圖攜領,配以辨、考、議、論、記、說等文字350多篇,詳細記載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各府縣疆域行政區劃、歷史地理沿革、倭寇經常來犯路線,沿海、沿江、沿湖的防務設施及駐軍情況等兵要地志,有輿地圖、江河圖、險要圖、軍防圖等備寇水陸路圖150幅。卷7上下標題為《見行兵政》,分別記述當時戒諭將吏、行軍節制、水兵號令、水操事宜、弭盜事宜、海防條議等有關軍隊建設、戰備訓練的措施、條例6篇167條。卷8上下標題為 《雜著》,實際上是鄭若曾有關軍事的論文集,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兵器、戰船、水兵、水操、守城、營陣、選將、互市、屯田、募兵等方面,共計30篇。全書計約20萬字左右。
該書實為《籌海圖編》的姊妹篇。二書在寫作指導思想、編排體例上有類似之處。作者十分重視地理環境對攻防戰爭的重要作用,全書大部分內容為長江下游、太湖地區的兵要地志。所繪江湖地圖并不沿襲原有諸郡圖志、囿于舊說,而是作者攜其二子親自操舟游于三江五湖間,“所至辨其道里通塞,錄而識之。形勢、險阻、斥堠、要津,令工圖之,相度于居民,爰諮于父老,集一方之識,即為一方之計,務求切實可行,不必奇詭迂誕也。雖僻遠未經,移書往通,亦得其概。”(《江南經略》原序)可見,該書大都通過實地考察、調查以后,使“略者始詳,訛者始信”,方成一帙,其中對各地城池、角樓、敵臺、窩鋪、雉堞等防衛設施,以及兵員駐占的具體情況,都有詳盡記載。對于海防、江防、太湖之防,以及各府州縣要害的防守,不僅提出上中下防守之策,還以小字夾注,明確各處防務長官之責。在軍隊建設方面,該書強調將領的重要性,針對明中葉以后軍將驕惰難束,指出要加以節制、訓練。“為今之計,練將第一,練兵次之。練者,作興而駕馭之,激勵而責成之,非徒任使已也。”(卷一上)而練兵則不能停留在演武場上,關鍵在于從實戰要求出發,“練膽、練藝、練陣、練地、練時”。為了能練好兵,又必須重視選兵,其選兵原則大體與戚繼光募兵相同。該書提出的養兵問題,有不少切中時弊,如認為募兵只是權宜之計,為長遠打算,應恢復明初的衛所屯田,但不能遽行,可先以地方民兵輪番赴練,以解決養兵之費和地方治安問題,關于作戰陣式,該書明確指出: “八陣圖、六花陣之類乃營法也,分派隊伍之死規模也,古人之糟粕也,臨敵致勝不在于此。何也?營自營、陣自陣、戰自戰。營也者,止之陣也;陣也者,行之營也;臨敵時須以營、陣中人逐隊調發交戰,運用變化,全在此心。若依古圖,不可行也。”此說頗有見地,同時也反映出明代戰斗隊形與古相比,已有較大的變化。
《江南經略》成書后,當時應天巡撫林潤十分重視,親加評介,付諸刊行。足見此書對東南防務有重要參考價值。在今天,對于研究明代兵制史、軍事地理,它仍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資料,對于古代戰爭和軍事學術的研究,也不無啟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稱: “若曾此書蓋專為當時而言,故多一時權宜之計,”卻也不得不肯定其“所列江海之險要、道路之沖僻,守御之緩急,則地形水勢今古略同,未嘗不足以資后來之考證,究非紙上空談檢譜角抵者也。”
上一篇:《漢魏遺書抄》的主要內容,《漢魏遺書抄》導讀
下一篇:《江文通集》的主要內容,《江文通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