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盡心下》)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11)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12)者,鹯(13)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14)。茍為不畜(15),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16)?!酥^也?!?《離婁上》)
鄒與魯鬨(17)。穆公(18)問曰:“吾有司(19)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20)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21)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22),君之民老弱轉(23)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24)千人矣,而君之倉廩(25)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26)而殘(27)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28)。’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29)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梁惠王下》)
(孟子)曰:“無恒產(30)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31)。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32),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33)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34)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35)。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36),奚暇治(37)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38)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3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40),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41)庠序(42)之教,申(43)之以孝悌(44)之義,頒白(45)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注釋】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舊時為國家的代稱。
得乎丘民:獲得廣大民眾的擁戴。丘民,民眾。丘,眾。
變置:改立。置,立。
犧牲既成:做犧牲用的牲畜已經肥壯。犧牲,祭祀用的牲畜。
粢盛(zī chéng):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器中用來祭祀的
谷類。
以時:按時。古代祭祀特別講究時間和季節。
旱干水溢:指旱災和水災。
道:方法。
聚:積蓄。
所惡(wù)勿施爾也:所討厭的不要強加給他們罷了。施,加于其身。爾,如此。
(11)壙(kuàng):原野,曠野。
(12)爵(què):通“雀”。
(13)鹯(zhān):一種猛禽。
(14)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就好像要治好長達七年之久的慢性病,須找到干了三年的陳艾。艾,一種草本植物,葉子制成艾絨,可供針灸用。時間越久,艾草越干,其藥用效果越好。
(15)畜:指平日積聚,儲藏。
(16)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語出《詩經·大雅·桑柔》。意思是,那哪能做得好,不過一個跟一個地落水溺死罷了。淑,善。胥,相互。
(17)鬨(hòng):相斗,交戰。
(18)穆公:鄒國國君。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19)有司:官吏。
(20)莫之死:沒有一個為他們效死的。
(21)疾視:怒視。
(22)兇年饑歲:收成不好的年份。兇、饑,都是收成不好的意思。
(23)轉:棄尸。
(24)幾(jī):將近,接近。
(25)倉廩(lǐn):盛糧食的倉庫。倉,糧倉。廩,米倉。
(26)慢:怠慢,懈怠。
(27)殘:傷害。
(28)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回報你的。
(29)尤:埋怨。
(30)恒產:人民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產業。恒,常。
(31)惟士為能:只有士人才能夠做到。士,有知識、有學問的人。
(32)放辟邪侈:指放蕩、邪僻和過分的事。辟,通“僻”,邪。侈,過度。
(33)罔:同“網”,用網捕捉。陷害、坑害的意思。
(34)制:制定,規定。
(35)輕:輕易,容易。
(36)不贍(shàn):不足。贍,富足,充足。
(37)治:講求。
(38)盍:何不。
(39)無失其時:指不要錯過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時節。
(40)勿奪其時:不要耽誤他們的農時。奪,使喪失,耽誤。
(41)謹:謹慎,此指認真對待,重視。
(42)庠序:泛指學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43)申:反復陳述。
(44)孝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
(45)頒白:須發花白。頒,通“斑”。
【譯文】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諸侯國國君,得到諸侯國國君歡心的做大夫。諸侯國國君危害到國家,就改立諸侯國國君。祭品豐盛潔凈,祭祀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盡心下》)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入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桀和殷紂王。當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就是他不想統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F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詩經》說:‘那如何做得好,不過是相率落水罷了?!钦f的這個意思?!?《離婁上》)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說:‘小心啊,小心?。?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 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梁惠王下》)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里還有什么工夫來講求禮儀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不要錯過它們生長繁殖的季節,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不要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梁惠王上》)
上一篇:《論語》·論修身》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清·趙翼·論詩(其二)》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