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官軍:唐朝軍隊。收:收復。劍外:劍門關以南,這里指蜀地。薊北:指今河北北部地位。薊:薊州,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置。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薊北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卻看:回頭看。漫卷詩書:隨意收卷讀書。唐代的詩書為手寫卷子,故可收卷。放歌:縱情高歌。須:必定要。縱酒:開懷暢飲。青春:陽春季節。這句是說:有陽春和我作伴,正好還鄉。即:就,立刻。巴峽:在今重慶以東。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面。巴峽、巫峽都在由蜀中到襄陽的水路上。便:隨后就。襄陽:在今漢江邊的襄樊一帶。
【鑒賞導示】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唐軍收復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亂算是平定了。但這時成都發生兵亂,杜甫避亂寄居在梓州,聽到安史之亂被平定的消息,不禁驚喜若狂,在極度的興奮中寫了這首詩。詩評家浦起龍說這是作者“平生第一首詩也”(《讀杜心解》)。施樸華說這首詩:“再三讀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筆之妙。”(《峴傭說詩》)
【鑒賞】
這首詩,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狀寫了詩人初聞平定叛亂捷報之后一瞬間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細節,表現了詩人聽到勝利消息后的激動和喜悅心情。
首聯第一句,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欣喜之情噴薄而出;第二句,更是這驚喜之情的直接表白:“涕淚滿衣裳”五個字概括得具體、形象、傳神。頷聯以承作轉,落腳于“喜欲狂”,把驚喜之狀推向了更高一個層次。“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在“卻看(回頭看)”中頗富深意,在“漫卷”中反增新喜,極寫舉家共享勝利的歡樂。后兩聯詩人輕松的筆法表現自己的暢想,抒寫自己歡慶勝利和急于歸鄉的心情。詩人高興地設想,今后的日子不必有他慮,白天里振筆寫詩,放聲歌吟,開懷痛飲,然后在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從長期飄落的他鄉回到闊別的家園。連春天也理解詩人的心情,準備以明媚的風光直送詩人歸去。這是擬人化的寫法,是為了襯托詩人境隨情遷、物為我用的陶醉心情。而“須”、“好”相對,正說明純屬詩人主觀設想。最后兩句點明歸程,收束全篇。用“即”和“便”來表現心情的急切,用“從”、“穿”、“下”、“向”等動詞準確地表現歸途的特點和順序,感情傾注奔放,筆勢一瀉千里。
全詩以平定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寫了初聞捷報之后一瞬間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細節,表現了詩人在平定叛亂之后的激動心情,反映出詩人期待國家迅速統一,人民早日安居,自己迅速歸鄉的迫切愿望。全詩純用白描,有實寫有虛寫,細膩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的心理動態。特別是“忽”、“初”、“卻”、“漫”、“須”、“好”、“即”等虛詞和“傳”、“聞”等動詞的運用,使全詩一氣呵成,流轉自然,筆調明快,神采飛揚,這在唐詩中是極為少見的。
【鑒賞要點】
[1]名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2]敘事與抒情結合。[3]采用想象手法抒情。[4]語言流轉自然、筆調明快、神采飛揚。[5]風格豪放。
上一篇:【唐】杜甫《望岳》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