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dāng) 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
燕山:燕然山,在大漠之中。一說今北京一帶的燕山。何當(dāng):何時能夠。金絡(luò)腦:裝飾有黃金的馬籠頭。走:跑,奔馳。
入選理由:
借馬表現(xiàn)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是詠物詩中的名篇。
詩詞賞析 李賀一共寫有23首《馬詩》,這是第五首。
詩歌詠物言志,借馬的飛馳來寄托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志向。詩人是一個有抱負(fù)的人,在詩歌中多有體現(xiàn)。如“少年心事當(dāng)拿云”(《致酒行》),“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之五),“我當(dāng)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由這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是急切的,焦慮的,20歲以前就想著要干成一番事業(yè)。本篇的后兩句也如此表現(xiàn)。“何當(dāng)”兩字就顯得急切。就是在寫詩方面作者也在急急地努力。據(jù)說他成天背著一個破舊的錦袋外出,每有所得,就趕快寫下放進袋中。母親看他天天如此,感到十分憂慮,覺得這孩子將會把心嘔出來(過于勞累而大病)。
詩歌的前兩句雙用比喻,寫黃沙大漠景象,有點像“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兩句。這兩句并非閑筆,大漠和燕山都是男兒為國效力殺敵、博取功名的地方,因此兩句正是展開用武之地的大背景,以霜雪和冷月為意象,正是激勵熱血男兒的襯托。有了用武之地,有了熱情志向,自然就剩下必不可少的戰(zhàn)馬了。騎上金飾馬籠頭的名馬,飛奔而去,揮殺沖鋒,馬踏殘敵,多么痛快,多么讓人振奮。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是多么崇高,多么偉大。“踏”字用得十分精神,當(dāng)年青年將軍霍去病不是20歲左右就有馬踏匈奴的英風(fēng)嗎。一個“秋”字既是韻腳,但同樣是意義所在。古代所謂“防秋”,秋高馬肥,正是北方民族軍事進攻的大好時機,要加強防備。秋天因此是戰(zhàn)爭季節(jié),這里的“踏清秋”不是表達(dá)被動的防備,而是主動出擊,這樣描寫才能張揚英雄氣概。
上一篇:《陶淵明·飲酒(其五)》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秦 觀·鵲橋仙》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