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注釋】李憑:元和年間著名宮廷樂師,當時的梨園藝人,善彈奏箜篌。箜篌引: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箜篌,古代弦樂器。又名空候、坎候。形狀有多種。吳絲蜀桐:吳地之絲,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張:調好弦,準備調奏,這里引申為彈奏。“空山”句:《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響遏行云。”此言山中的行云因聽到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而凝定不動了。江娥:一作“湘娥”,傳說中舜的兩個妃子。素女:也是傳說中的神女。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昆山:是產玉之地。玉碎、鳳凰叫:形容樂聲清亮。芙蓉泣、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回,時而輕快。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這句是說樂聲使全城氣氛變得溫馨。紫皇:道教稱天上最尊貴的神為“紫皇”。這里用來指天帝。女媧:《淮南子·覽冥訓》載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故事。“石破”句:形容樂聲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驚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神嫗:神仙。老魚跳波:《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此比喻音律精妙。吳質:疑即吳剛。露腳:露滴。寒兔:神話傳說中嫦娥的寵物玉兔。
【大意】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晴朗的深秋;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飄游。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被牽動出滿腔憂愁;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像昆侖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像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弦也被樂聲吸引。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好似天被驚震石被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湖里老魚也奮起在水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上一篇:《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列子·杞人憂天》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