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土偶與桃梗
戰國寓言小說。撰人不詳。原載《戰國策·齊策三》。《史記·孟嘗君列傳》、《說苑·正諫篇》、《風俗通義·祀典》亦皆載。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亦錄入。據史載: “秦昭王聞其(孟嘗君) 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于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史記·孟嘗君列傳》)其事發生在周赧王十五年(前300)。據《戰國策》文,這個故事是蘇秦 (《史記》為蘇代) 要求孟嘗君接見他后所言的“鬼事 (志怪故事)”,用以勸阻孟嘗君離齊入秦,結果奏效。可能是蘇秦即興編造的,也可能是引述的故事。故事敘述: 淄水岸上,有一個泥塑偶人和一個桃木偶人對話。桃木偶人對泥塑偶人說:“你是西岸上的泥土,把你涅塑成人形,但到八月,天降大雨,淄水沖來,你就完蛋了。”泥塑偶人說:“不見得!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形體毀壞,正好能復歸在西岸上;可是你呢,是東方的桃木,把你刻削成為人形,等到大雨降下,淄水暴漲,那你不知將要漂流到什么地方去呢!”作品以“土偶人比涇陽君,故曰西岸;桃梗比孟嘗君,故曰東國”(黃式三《周季編略》)。故事用生動的比喻性的情節,說明遠離自己的國土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據史載,孟嘗君雖然暫時被勸阻住了,但后來他還是去秦做了秦相,不久就被秦拘禁。費了好大氣力,他才在門客幫助下逃回齊國。現在看來,這個故事的形象意義,主要不在于說明離開本土的危險性,而在于說明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應互相攻訐。小說用擬人化的手法,塑造了土偶和桃梗這兩個偶人的形象特征,通過三言兩語式的對話,便把它們各自抓住對方的短處而互相攻訐的情態表現得栩栩如生。在中國小說史上,這當是最早的木偶小說。
上一篇:《秦漢·劉向·固桑言客》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戴祚·夏侯文規亡魂》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