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11)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12)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13)。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14)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15)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16),盆器傾側(17),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18)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19)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20),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1);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22)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23),幾(24)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2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注釋】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林嗣環,字鐵崖,清代福建晉江人,著有《秋聲詩》。口技,一種民間藝人的表演藝術,能模仿各種聲音,同現在雜技中表演的口技相似。
〔會〕適逢,正趕上。
〔廳事〕大廳,客廳。
〔撫尺〕說書人表演時常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少頃〕過了一會兒。
〔但聞〕只聽得。
〔無敢嘩者〕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嘩,說話的聲音大而高。
〔驚覺〕驚醒。
〔欠伸〕欠,打呵欠。伸,伸懶腰。
〔囈(yì)語〕說夢話。
(11)〔既而〕不久,一會兒。
(12)〔撫〕撫摸,安慰。
(13)〔嗚之〕哼著唱著使孩子入睡。
(14)〔叱(chì)〕呵叱,責罵。
(15)〔齁(hōu)聲〕打呼嚕的聲音。
(16)〔作作索索〕象聲詞,老鼠活動的聲音。
(17)〔傾側〕歪斜,翻倒。
(18)〔俄而〕一會兒。
(19)〔崩倒〕這里指房屋倒塌。
(20)〔曳(yè)屋許許(hǔhǔ)聲〕大家拉倒房屋一起用力的呼聲。
(21)〔一端〕一點或一件。
(22)〔名〕動詞,稱說。
(23)〔兩股戰戰〕兩腿發抖。股,大腿。
(24)〔幾〕幾乎,差點兒。
(25)〔畢絕〕全都沒有了。畢,完全,全都。絕,斷絕,停止。
【譯文】京城里有個很會表演口技的人。這天,碰上人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張起個八尺來高的屏風,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風后面,那里只放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柄紙扇和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屏風的外面。過了一會,只聽得屏風里面醒木一拍,全場的人都立刻肅靜無聲,沒有一個敢大聲談笑的。
只聽見遠遠的深巷里面一陣狗叫,就有一個婦人從睡夢中被驚醒,在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也醒了,大聲地哭起來。丈夫也醒了。婦人哄著孩子給他奶吃,孩子含住奶頭哭著,婦人拍著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哼著的聲音,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厲聲呵責大孩子的聲音,一時間都傳了出來,各式各樣的聲音表演得惟妙惟肖。滿座的客人聽了,沒有一個不伸長頭頸,凝神看著,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一會兒,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著孩子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微微聽見老鼠悉悉索索地尋找東西吃,盆碗等器物給弄倒了,婦人在夢中咳嗽著。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略感寬松,把身子稍稍坐正一些。
突然之間,有個人大聲喊道:“失火了!”丈夫直跳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叫著。兩個孩子一齊哭著。接著,成千上百的人都在呼叫,成千上百的小孩都在哭喊,成千上百條狗都在狂吠。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中東西爆裂的聲音,大風呼呼刮著的聲音,千百種聲音一齊響起來;還夾著成千上百人的求救聲,人們拉倒房子時一齊用力喊出來的聲音,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真是沒有一樣缺少。就是一個人長著一百只手,一只手長著一百個指頭,也指不出其中的哪一件;就是一個人生著一百張嘴,一張嘴生著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哪一處。這下子聽眾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起衣袖,露出兩臂,兩腿索索發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走了。
突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音一齊停止。撤開屏風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柄扇子和一塊醒木罷了。
上一篇:《唐·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唐·盧綸·塞下曲(其一)》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