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陳子龍
字臥子,一字懋中,又字人中,號軼符,改號大樽,別號潁川明逸、於陵孟公,一度出家,法名信衷。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陳氏世代耕讀,在鄉(xiāng)頗有清望;子龍幼承家教,奮志讀書,博通經(jīng)史,十馀歲即有文譽,為東林人士所重。明思宗崇禎(1628—1644)初,加入復社,又與名士夏允彝、徐孚遠等結幾社,以古道及詩文互相勉勵。崇禎十年(1637),登進士第,初仕紹興推官,以定東陽之亂擢為兵科給事中。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失陷,思宗自縊,弘光帝即位于南京,子龍連上諫疏,言防江之策,又勸弘光帝勵精圖治,為權奸所忌。次年,遂乞終養(yǎng)。清兵南下,夏允彝殉國,子龍念祖母年九十,遂遁為僧。后接受魯王監(jiān)國之委任,與吳勝兆聯(lián)絡,于太湖結兵起義。事敗被俘,抗志不屈,在被械送途中,投水殉國。子龍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主要受到“后七子”,特別是鄉(xiāng)先賢王世貞之影響,傾向復古,早年亦多擬古之作,擬古樂府,擬《古詩十九首》,漢、魏名作,模擬幾遍。此期間內(nèi)也有一些描寫江南才子浪漫生活與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前者如《秋夕沉雨偕燕又讓木集楊姬館中》二首是寫名姬柳如是與自己的戀情;后者如《小車行》寫逃荒亡者的痛苦,從中可見時局的艱危。崇禎以來,國事日非,子龍遂憂國憂邊之作,如《壬午除夕》二首表達了詩人對滿洲入侵者日益強大的憂慮。兩都傾覆后,子龍投身抗清斗爭,其詩多表現(xiàn)入侵者的殘暴、江南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侵略的戰(zhàn)斗精神以及自己以死報國的堅強意志。此期代表作品有《易水歌》、《秋日雜感》十首、《晚秋雜興》八首等等。子龍詩沉雄瑰麗,慷慨淋漓,在藝術上亦頗有成就。朱雲(yún)子言:“臥子五古,初尚漢、魏,中學三謝,近相見輒諷太白諸篇,其才性故與相近。七古直兼高、岑、李頎之風軌,視《長安》、《帝京》更進一格。五律清婉;七律格清氣老,秀亮淡逸;絕句雄麗。由其才大,靡所不有,寬然有馀。”(轉(zhuǎn)引自《明詩綜》)子龍在鄉(xiāng)曾與李雯、宋徵輿相互唱和,詩多憂憤念亂之言,以寄惻隱望治之旨。三人詩曾編為《三子詩選》,時人稱為“云間三子”,成為明末清初云間派代表作家。子龍亦工詞,其詞風流婉轉(zhuǎn),專學北宋小令,如香車金犢,流連阡陌,在明為空谷絕響。詞學久不振,陳詞出,開詞復興之先聲。一生著述甚富,編有五百馀卷之《皇明經(jīng)世文編》,又與李雯、宋徵輿編選、評點了《皇明詩選》。其詩、文有《岳起堂稿》、《采山堂稿》、《屬玉堂集》、《平露堂集》、《白雲(yún)草》、《焚馀草》、《湘真閣集》等多種,其詞編入《湘真閣詞》、《江蘺檻詞》等。清仁宗嘉慶(1796—1820)間王昶編為《陳忠裕公全集》三十卷。有年譜三卷(前三卷為自撰,后一卷為王沄所續(xù))。《明史》卷二七七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陸龜蒙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陶集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