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zǐ)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yé)單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尚:還。紫臺:皇宮的別稱。連:聯姻。朔漠:北方的大漠。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傳說當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長滿青草,故名。畫圖省識春風面:漢元帝時,昭君因為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而被故意畫得很丑。當時皇帝納妃主要靠宮廷畫師的畫像,因此很多宮女都去賄賂毛延壽。昭君因為自告奮勇去匈奴,讓毛延壽東窗事發,而被斬首。省識:未仔細辨認。環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飾,這里代指昭君。千載:千年。胡語:這里指北方少數民族的樂曲。怨恨:愁怨和遺憾的心情。
【大意】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地奔赴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當年的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沒有回來。最后身死異鄉,只留下一座長滿青草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單憑粗略的畫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珮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千年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遺憾深深,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愁怨。
上一篇:《宋·曾鞏·詠柳》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世說新語·詠雪》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