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外臺秘要
醫(yī)學綜合類著作。40卷。唐王燾(約670~755),郿(今陜西郿縣)人。宰相王珪的孫子。幼多疾病,喜好醫(yī)學。在尚書省供職達二十多年,管理弘文館圖籍,故得以閱讀大量典籍。后以婚姻變故被貶,地處僻陋,瘴癘盛行,因賴有經(jīng)方而幸存。于是發(fā)憤讀書,纂得古醫(yī)方五六十家,參考了上千卷的醫(yī)書,于天寶十一年(752)成書。全書分一千一百零四門,包括內、外、婦、兒、骨、皮膚、五官、傷寒、天行、溫病、灸法等方面的內容。治療方法涉及到藥物的內治、外治、人工急救以及對疾患的護理等。每門先論病因病機,后列方藥。其論述多取自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并詳細注明所出卷數(shù)。對傳染性疾病如傷寒、瘧疾等論述尤為精當。本書引用大量唐代前及唐代的醫(yī)學文獻資料,并一一注明出處。某些后世已佚的方書如《小品方》等內容,在該書中均有記載。在整理保存古醫(yī)書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使后代可以從中窺見到唐以前已失傳的方書基本內容。本書載方六千余首,除各家方書所載外,還有來自民間的單方、驗方。
《外臺秘要》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的范圍也極為廣泛。由于作者有機會閱讀到大量的醫(yī)學書籍,而且有些在后世很少流傳,所以保存了大量的古籍。版本有宋熙寧二年(1069)校正醫(yī)書局校刊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程衍道校勘本。
上一篇:音樂戲曲·夕陽簫鼓
下一篇:古代典籍·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