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司馬遷·鴻門宴》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漢· 司馬遷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11)有(12)之(13)。”項羽大怒曰:“旦日(14)饗(15)士卒(16),為(17)擊破沛公軍!”當(18)是時(19),項羽兵四十萬,在(20)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21)說(22)項羽曰:“沛公居(23)山東(24)時,貪(25)于(26)財貨(27),好(28)美姬(29)。今人關,財物(30)無所(31)取,婦女無所幸(32),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33),皆為(34)龍虎(35),成五采(36),此天子(37)氣也。急擊勿(38)失(39)!”
楚左尹(40)項伯(41)者,項羽季父(42)也,素(43)善(44)留侯張良(45)。張良是(46)時從(47)沛公,項伯乃(48)夜馳(49)之(50)沛公軍(51),私(52)見張良,具告以事(53),欲呼張良與(54)俱(55)去(56),曰:“毋(57)從(58)俱死(59)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60),沛公今事有急(61),亡去(62)不義(63),不可不語(64)。”良乃(65)入,具(66)告沛公。沛公大(67)驚(68),曰:“為(69)之(70)奈何(71)?”張良曰:“誰為(72)大王為此計(73)者(74)?”曰:“鯫生(75)說(76)我曰:‘距(77)關,毋(78)內(79)諸侯(80),秦地可盡(81)王(82)也。’故聽之(83)。”良曰:“料(84)大王士卒足以當(85)項王乎?”沛公默然(86),曰:“固(87)不如也。且(88)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89)謂(90)項伯,言(91)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92)與項伯有故(93)?”張良曰:“秦時與臣游(94),項伯殺人,臣活(95)之(96);今事有急,故幸(97)來告良(98)。”沛公曰:“孰與(99)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100)我呼入(101),吾得(102)兄(103)事(104)之(105)。”張良出,要(106)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107)卮(108)酒為壽(109),約(110)為(111)婚姻(112),曰:“吾入關,秋毫(113)不敢有所(114)近(115),籍(116)吏民,封府庫(117),而待將軍。所以(118)遣將守關者(119),備他盜之(120)出入(121)與非常(122)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愿伯(123)具言臣(124)之(125)不敢倍(126)德也。”項伯許諾(127),謂沛公曰:“旦日(128)不可不蚤(129)自來謝(130)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131),至軍(132)中,具(133)以沛公言(134)報項王,因(135)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136)豈敢(137)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138),不義也。不如因(139)善(140)遇(141)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142)從(143)百余騎(144)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145)與將軍(146)戮力(147)而攻秦,將軍戰河北(148),臣戰河南,然不自意(149)能先入關破秦,得復(150)見將軍于此(151)。今者(152)有小人之言(153),令將軍與臣有郤(154)……”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155)。不然(156),籍(157)何以(158)至此?”項王即日因(159)留沛公與飲(160)。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161)侍(162)。范增數(163)目(164)項王,舉所(165)佩玉塊(166)以示之(167)者(168)三(169),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170)項莊(171),謂曰(172):“君王為人不忍。若(173)入前(174)為壽(175),壽畢,請以劍舞(176),因(177)擊沛公于坐(178),殺之。不(179)者(180),若屬(181)皆且(182)為所虜(183)。”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184)為樂,請(185)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186)沛公,莊不得(187)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188)。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 臣請入,與之(189)同命(190)。”噲即帶劍擁(191)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192)欲止(193)不內(194)。樊噲側其(195)盾以(196)撞,衛士仆地(197)。噲遂(198)入,披(199)帷(200)西向立,瞋目(201)視項王,頭發上(202)指,目眥(203)盡(204)裂。項王按劍(205)而跽(206)曰:“客(207)何為者(208)?”張良曰:“沛公之參乘(209)樊噲者也(210)。”項王曰:“壯士!——賜之(211)卮酒。”則與(212)斗卮酒。噲拜(213)謝(214),起,立而飲之(215)。項王曰:“賜之(216)彘肩(217)。”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218)其(219)盾于地,加彘肩上(220),拔劍切而啖(221)之(222)。項王曰:“壯士! 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223)不避,卮酒安(224)足(225)辭! 夫(226)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227)人如恐不勝(228),天下皆叛之(229)。懷王(230)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231)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232)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233)遣將守關者(234),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235)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236)聽細說(237),欲誅(238)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239)。竊(240)為(241)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242)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243),沛公起如(244)廁,因(245)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246)陳平(247)召沛公。沛公曰:“今者(248)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249)不顧細謹(250),大禮(251)不辭(252)小讓(253)。如今人方為(254)刀俎(255),我為魚肉,何(256)辭為(257)?”于是遂去。乃(258)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259)?”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260)一雙,欲與(261)亞父。會(262)其(263)怒,不敢獻。公(264)為我獻之。”張良曰:“謹(265)諾。”當(266)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267)四十里。沛公則置(268)車騎(269),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270)、靳強(271)、紀信(272)等四人持劍盾步(273)走(274),從酈山(275)下,道(276)芷陽(277)間(278)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279)我至軍中,公乃(280)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281)桮杓(282),不能辭。謹(283)使臣良奉(284)白璧一雙,再拜(285)獻大王足下(286),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287)足下。”項王曰:“沛公安(288)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289)之(290),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291)。亞父受玉斗,置之地(292),拔劍撞而破之,曰:“唉! 豎子(293)不足與謀(294)! 奪項王天下者,必(295)沛公也。吾屬(296)今(297)為之(298)虜矣!”
沛公至軍,立(299)誅殺(300)曹無傷。
【注釋】沛公:即劉邦,在沛(今江蘇沛縣)起兵,攻下沛之后,號稱“沛公”。
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霸上:地名,在今陜西西安東。
得:表示情況或條件允許。
左司馬:官名,軍中執法官。
言于……曰:對……說。言,主動跟人說。于,介詞,對。
王(wàng):稱王,動詞。“王”后省了介詞“于”(在)。
關中:地名,函谷關以西,在今陜西一帶。
使:動詞,任用。
子嬰:即秦王子嬰。劉邦攻入武關,秦相趙高殺了秦二世胡亥,立二世從兄弟子嬰為秦王,秦王殺了趙高,駐兵藍田關。劉邦用張良計,破了藍田關。前206年10月,子嬰向劉邦投降,其實后來并未為相。
(11)盡:副詞,都,完全,全部。
(12)有:被動詞,被占有。
(13)之:指珍寶。
(14)旦日:明日。
(15)饗(xiǎng):用酒肉招待別人,這里是犒勞的意思。
(16)士卒:這里泛指士兵。仔細分辨,步兵叫卒,坐在戰車上的叫士。
(17)為(wèi):介詞,替,給。后邊省去了賓語“之”(項羽自稱)。
(18)當:處在(某時或某地),介詞。
(19)是時:《漢書·高帝紀》載,“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20)在:動詞,駐扎在。
(21)范增:項羽謀士,輔佐項羽完成霸業,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后因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被奪權,于是憤然離去,至彭城(今江蘇銅山),背生毒瘡而死。
(22)說(shuì):勸告,勸說。
(23)居:處,在。
(24)山東:指崤山以東,函谷關在它的西邊,故山東泛指函谷關以東。
(25)貪:貪戀。
(26)于:介詞,表對象。
(27)財貨:都指財物,與今義有別。
(28)好(hào):動詞,喜愛。
(29)美姬(jī):美女。
(30)財物:名詞狀語,表動作對象。
(31)無所:動賓結構,沒什么。
(32)幸:封建君主對婦女的寵愛叫“幸”。
(33)氣:指云彩星斗的變化。
(34)為:是,呈現。
(35)龍虎:象征天子。迷信說“真龍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種異樣的云氣。
(36)五采:指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采,通“彩”。古人認為五彩云出現則天子出,所以說“此天子氣也”。
(37)天子:皇帝,天帝之子。
(38)勿:禁止副詞,不要。
(39)擊、失:后邊都省去了賓語“之”(分別代劉邦和時機)。
(40)左尹:楚國官名,是令尹(別國稱相)的助理。
(41)項伯:名纏,字伯,被封為射陽(在今江蘇寶應一帶)侯。
(42)季父:父輩中年齡最小的。古代兄弟排列從老大到老四依次稱為:伯、仲、叔、季。
(43)素:向來。
(44)善:形容詞作動詞,與……友好。
(45)留侯張良:字子房,劉邦的謀士,被封為留(今江蘇沛縣東南)侯,是劉邦的功臣。
(46)是:近指代詞,這。
(47)從:跟隨。
(48)乃:副詞,就。
(49)馳:使勁打馬快跑。
(50)之:動詞,到。
(51)軍:軍營,營盤,名詞。
(52)私:私自。
(53)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之”。具,通“俱”,副詞,全部。
(54)與:后邊省了賓語“之”(代項伯)。
(55)俱:副詞,一起。
(56)去:離開。
(57)毋:同“勿”,不要。
(58)從:跟隨,后邊省了賓語“之”(代劉邦)。
(59)俱死:一同死。
(60)臣為韓王送沛公:張良曾勸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后來張良就做了韓王的申徒(相當于國相),劉邦從洛陽南行,張良率兵隨之,劉邦讓韓王成留守,自己就同張良西入武關。這里張良托辭說“為韓王送沛公”,是向項伯表示他和劉邦的關系。臣,張良對項伯自稱臣,表示自謙。為(wèi),替,介詞。
(61)急:形容詞作名詞,急難。
(62)亡去:逃走離開。
(63)義:信義。
(64)語(yù):告訴。
(65)乃:副詞,于是,就。
(66)具:通“俱”,副詞,全部。
(67)大:副詞,表程度,十分。
(68)驚:驚慌。
(69)為:介詞,用法同“于”,對。
(70)之:指項羽將大舉進攻的事。
(71)奈何:或寫作“若何”、“如何”。怎么辦,怎么對付。
(72)為(wèi):介詞,給,替。后一個“為”(wéi),動詞,獻,出。
(73)此計:指“固守函谷關,勿內諸侯軍”。
(74)者:句末語助詞,表疑問語氣。
(75)鯫(zōu)生:《新方言·釋言》:“古人凡言短小,義兼愚陋。高祖罵人,一曰鯫生,二曰豎儒,三曰腐儒,皆同意。”故“鯫生”為方言詞,意為鄙陋的小人。
(76)說(shuì):勸告。
(77)距:通“拒”,抵御,把守。
(78)毋:副詞,不。《張良傳》作“無”,可證。
(79)內:同“納”,接納。
(80)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81)盡:副詞,都。
(82)王(wàng):動詞,稱王。
(83)之:代詞,代鯫生的話。
(84)料:動詞,估計。
(85)當(dāng):對等,比得上,抵擋。
(86)默然:閉口不說話。
(87)固:副詞,本來。
(88)且:副詞,將。
(89)往:到……去。
(90)謂:告訴,后邊不直接引語,這一點與“曰”不同。
(91)言:主動對人說。
(92)安:疑問副詞,怎么。
(93)故:舊交。
(94)游:這里指交往。
(95)活:自動詞作使動詞,使……活,救。
(96)之:代項伯。
(97)幸:表敬副詞,表示對方這樣使我感到幸運。幸虧,幸而。
(98)良:自稱名,表謙恭。
(99)孰與:文言慣用格式,即“跟……比,誰……”。
(100)為(wèi):替。
(101)呼入:即“呼之入”。
(102)得:猶“當”。
(103)兄:名詞作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像對待兄長一樣。
(104)事:侍奉。
(105)之:代項伯。
(106)要:通“邀”,邀請。
(107)奉:獻,進。
(108)卮(zhī):飲酒的器具,圓形無足,肚大口圓,與今天的酒杯并不相當,在這里譯作“杯”,用作量詞,前邊不用數詞,這是古人習慣。
(109)為壽:即“為之壽”。壽,動詞,特指敬酒或贈禮物向人祝壽。故《漢書·高帝紀》注說:“凡言為壽,謂進爵于尊者而獻無疆之壽。”敬酒時獻祝頌之詞都可叫“壽”。
(110)約:動詞,結。
(111)為:動詞,成。
(112)婚姻:親(qìng)家,女方父親叫婚,男方父親叫姻。
(113)秋毫:本指鳥獸秋天初生的細毛,用以比喻細微的東西。這里比喻財物。
(114)所:結構助詞,與動詞“近”組成名詞性詞組,指代“接近”的財物,作“有”的賓語。
(115)近:動詞,接近。
(116)籍:簿籍,即官吏民冊和戶籍冊。在這里用作動詞,給……登記造冊。
(117)府庫:這里都指財物倉庫。府,收藏圖籍文書之處;庫,收藏兵車之處。
(118)所以:表原因的固定格式。
(119)者:表提頓的語氣詞,用在因果復句中的原因分句之后,常與“所以”配合,構成“所以……者”的格式,表示提起下文和句間停頓。
(120)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21)出入:偏義復詞,義在“入”。
(122)非常:意外事故。
(123)伯:項伯的字。在這里劉邦稱項伯的字,表尊敬。
(124)臣:自稱,則表謙稱。
(125)之:同“備他盜之出入”的“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26)倍:通“背”,背棄。
(127)諾: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
(128)旦日:明日。
(129)蚤:通“早”。
(130)謝:道歉,請罪。
(131)去:離開。
(132)軍:軍營。
(133)具:同“俱”,全部。
(134)言:話語。
(135)因:副詞,趁機。
(136)公:尊稱項羽。
(137)敢:猶“能”。
(138)之:代沛公。
(139)因:副詞,趁機。
(140)善:副詞,好好。
(141)遇:款待。
(142)旦日:明日。
(143)從:使……跟從,使動用法。
(144)騎:一人一馬,名詞。
(145)臣:自稱,表謙稱。
(146)將軍:稱人官職,表敬稱。
(147)戮力:合力。戮,并,合。
(148)戰河北:即“戰于河北”。河,黃河。
(149)自意:自料。
(150)復:又。
(151)于此:在這里。
(152)者:語助詞,表提頓。
(153)言:指流言飛語。
(154)郤(xì):通“隙”,隔閡,嫌怨,指感情上的裂縫。
(155)之:音節助詞,無義。
(156)不然:如果不是這樣。然,代詞,這樣,指曹無傷告密。
(157)籍:項羽的名,對人自稱名,表謙恭。
(158)何以:即“以何”,憑什么。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前置。
(159)因:語氣副詞,就。
(160)與飲:即“與之飲”。
(161)東向、南向、北向、西向:即向東、向南、向北、向西。東向為主坐。余類推。
(162)侍:在尊者旁邊陪著。
(163)數(shuò):多次。
(164)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65)所:特殊的指代詞。
(166)玉玦(jué):半環形的佩玉。
(167)之:代項羽。
(168)者:句中語助詞,表提頓。
(169)三:非確指數詞,表虛數。
(170)召:喊到跟前。
(171)項莊:項羽的堂弟。
(172)謂曰:即“謂之曰”(“之”代項莊),對……說。
(173)若:你。
(174)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175)為壽:為之壽,給他祝酒。壽,動詞,祝酒。
(176)以劍舞:用劍舞,舞劍。
(177)因:副詞,趁便。
(178)坐:通“座”。
(179)不:同“否”。
(180)者:語助詞。
(181)若屬:你們這些人。屬,類,用在人稱代詞后表復數。
(182)且:副詞,將,將要。
(183)為所虜:即“為之所虜”。
(184)無以:沒有什么可以用來。
(185)請:動詞,請允許我。
(186)翼蔽:狀謂結構,像鳥翅一樣遮蔽、掩護。翼,名詞作狀語。
(187)得:能。
(188)樊噲(kuài):劉邦的部下。沛縣人,以屠狗為業,后從劉邦起兵,多有戰功,封為賢成君。劉邦入咸陽后想進駐秦宮,樊噲諫止,劉邦才還軍霸上。漢立后被封為舞陽侯,遷左丞相,死后謚武。
(189)之:代詞,指劉邦。
(190)同命:同生共死,等于說“為他拼命”。
(191)擁:持,執,拿。
(192)交戟之衛士: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衛士。戟,像樹枝斜出的一種兵器。
(193)止:使動詞,使……止,后面省略賓語“之”。
(194)內:同“納”,放他進去。
(195)其:代樊噲。
(196)以:順承連詞,同“而”。
(197)仆地:即“仆于地”。仆,倒下。
(198)遂:副詞,于是。
(199)披:用手分開。
(200)帷:無頂的幕布,帳篷之一。
(201)瞋(chēn)目:圓睜雙眼。
(202)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203)眥(zì):眼角,此指眼眶。
(204)盡:副詞,全部。
(205)按劍:手壓在劍把上。
(206)跽(jì):挺直身子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雙膝著地,雙腳朝后并齊,臀部落在腳后跟上。跽就是抬起臀部,直腰挺身,雙膝還在地上,如今天所說的“長跪”。按劍而跽,這是一種警備的姿勢。
(207)客:凡外來者古人都叫“客”。
(208)何為者:干什么的人。何為,干什么。
(209)參乘(cān shèng):又寫作“驂乘”,在車右邊擔任警衛的人,可譯作“侍衛官”。
(210)者也:語氣詞連用,最末一個表示全句語氣,這里表陳述語氣。
(211)之:代樊噲,近賓語。
(212)與:動詞,給。
(213)拜:古代一種禮節,又叫拜手,這里指單腿下跪,雙手持酒至胸前,頭低到手的位置。
(214)謝:感謝。
(215)之:代酒。
(216)之:代樊噲,近賓語。
(217)彘(zhì)肩:遠賓語,豬前腿。彘,大豬。
(218)覆:翻過來。
(219)其:代盾。
(220)加彘肩上:即“加彘肩于其上”。
(221)啖(dàn):吃。
(222)之:代彘肩。
(223)且:語氣副詞,尚且。
(224)安:反詰副詞,哪里,難道。
(225)足:值得。
(226)夫:發語詞,無義。
(227)刑:與“殺”同義。
(228)舉、勝(shēng):同義,盡。
(229)之:代秦王。
(230)懷王:反秦的諸侯軍首領,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劉邦與項梁共立戰國時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王,襲稱楚懷王,以號令諸侯。第二年懷王與反秦諸將約定,先入咸陽者王之。后來項羽殺了他。
(231)王(wàng):封……為王,統治。
(232)還(huán):返回,退兵。
(233)故:特意。
(234)者:表提頓語氣。
(235)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236)而:連詞,表反詰,卻。
(237)細說:小人之言,讒言。細,淺陋之人。
(238)誅:殺。
(239)耳:“而已”,罷了。
(240)竊:表謙副詞,私下。
(241)為:動詞,認為。
(242)有以:有什么可以用來。以,介詞,用來。“有以”和“無以”都是文言中慣用格式。
(243)須臾:一會兒。
(244)如:動詞,到……去。
(245)因:副詞,趁機。
(246)都尉:武官名,秦時各郡都置有尉,掌一郡治安及軍事,漢景帝更名都尉,級別相當于太守。
(247)陳平:陽武(今河南蘭考)人,初事項羽,后投劉邦,官至丞相。
(248)今者:這里應譯為“現在”。者,語氣詞。
(249)大行(xíng):大的事業。
(250)謹:行為。
(251)大禮:大的禮節。
(252)辭:爭,計較。
(253)讓:謙讓,禮貌。
(254)為:動詞,是。
(255)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56)何:疑問副詞,為什么。
(257)為:句末表反詰的語氣詞。
(258)乃:副詞,僅。
(259)何操:即“操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操,拿。
(260)玉斗:玉制酒器。
(261)與:動詞,給予。
(262)會:副詞,恰巧。
(263)其:代項羽等。后面的“之”同。
(264)公:對張良的尊稱。
(265)謹:表敬副詞。
(266)當:介詞,處在(某時)。
(267)去:距離。
(268)置:棄置不用。
(269)車騎(jì):即隨從人員和車馬。
(270)夏侯嬰:沛人,劉邦舊友。劉邦立為沛公后,夏侯嬰當太仆;在攻秦中有功,封為滕公;劉邦稱帝后封為汝陰侯。
(271)靳強: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在劉項斗爭中有功,遷為中尉,后封為汾陽侯。
(272)紀信:即紀成,劉邦部將,在滎陽因救劉邦被項羽燒死。
(273)步:徒步。
(274)走:跑。
(275)酈山:即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鴻門之西。
(276)道:經由,介詞。
(277)芷陽:又名霸陵,今陜西長安東。
(278)間(jiàn):名詞作狀語,從小道。
(279)度(duó):估計。
(280)乃:副詞,就。
(281)勝(shēng):受得起。
(282)桮杓(sháo):都是酒器。這里借指酒。桮,同“杯”。
(283)謹:表敬副詞,這里可不譯出。
(284)奉:義同“捧”,引申為獻。
(285)再拜: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
(286)足下:稱人的敬詞。
(287)大將軍:指范增。
(288)安:疑問代詞,哪兒,作賓語。
(289)督過:責備。
(290)之:代沛公劉邦。
(291)置之坐上:即“置之于坐上”。之,代璧。坐,通“座”。
(292)置之地:即“置之于地”。之,代玉斗。
(293)豎子:罵人的話,意思是愚蠢無能的人。
(294)與謀:即“與之謀”,跟他商量問題。“之”代項羽。
(295)必:副詞,一定。
(296)屬:類,用在人稱代詞后表復數。
(297)今:時間副詞,猶“即”,馬上。
(298)之:代劉邦。
(299)立:時間副詞,馬上。
(300)誅殺:同義連用,殺死。
【譯文】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想占領關中稱王,任命子嬰做國相,珍寶全都占有了。”項羽大怒道:“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給我去打敗沛公的軍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沛公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山東時,貪圖財物,愛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美女一個也不親近,看來他的野心不小。我曾派人觀察他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有五彩的顏色,這可是天子的云氣啊。趕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張良要好。張良這時候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把項羽將發動進攻的事全都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跟著他們一塊送死。”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到這里,沛公如今有急難,我逃走離開是不講信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張良就進去,把情況全部告訴了沛公。沛公大吃一驚,說:“對這件事怎么辦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閉關這個計策的?”沛公說:“有個淺陋的小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來,就可以占領秦的全境稱王了。’所以聽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部隊能跟項王抗衡嗎?”沛公沉默了一會兒,說:“本來就比不上他啊,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您是不敢違背項王意旨的。”沛公說:“你怎么跟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秦朝的時候,他跟我交往,他殺了人,我救了他;如今有急難,幸虧他來告訴我。”沛公說:“你跟他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沛公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把他當兄長一樣對待。”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來見沛公。沛公舉起酒杯祝項伯健康,又跟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入關后,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給官吏和百姓造冊登記,封存官庫,等待項將軍來處理。之所以派部隊把守函谷關,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么敢反叛呢! 希望您向項將軍詳細說明我是不會忘恩的。”項伯答應下來,對沛公說:“明天不可不早些來向項王道歉。”沛公說:“好。”于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自己軍營后,將沛公的話全都轉告項王,趁機說道:“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么能入關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卻去進攻他,這是不合道義的。不如趁他來拜會好好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沛公第二天帶著一百多人馬來拜會項王,到了鴻門,道歉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北作戰,我在黃河南作戰,卻沒有料到自己能先入關破秦,能在這里再次見到您。現在由于小人的讒言,使您我之間產生了隔閡……”項王說:“這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否則,我怎么會這樣呢?”項王當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又接連幾次舉起所佩帶的玉玦示意項王殺死沛公,項王卻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心慈手軟。你進去上前給他們祝酒,祝過酒,請求舞劍,借機將沛公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這么做,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被他俘虜!”項莊于是進去祝酒。祝過酒,說:“君王跟沛公一塊喝酒,軍中沒有什么娛樂的,讓我來舞劍吧。”項王說:“好。”項莊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劍舞起來,時時用自己的身子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掩護沛公,項莊不能刺殺。
于是張良趕往軍營門口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危急得很! 此刻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目的是針對沛公。”樊噲說:“這太緊迫了! 我得進去,跟沛公同生共死。”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了軍營大門。交叉舉戟的衛兵想攔住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一撞,衛兵們跌倒在地。樊噲于是進了軍帳,揭開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著項王,頭發豎起來,眼眶都裂開了。項王手握劍柄直起身子問道:“來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警衛官樊噲。”項王說:“壯士! ——賜給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給了他一大杯酒。樊噲下拜稱謝后,起身,站著一飲而盡。項王說:“賜給他豬腿。”于是有人送給他一只生豬腿。樊噲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把豬腿放在它上面,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 能再喝酒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著推辭!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腸,殺人唯恐不能殺光,對人用刑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來反抗他。楚懷王曾跟各路將軍約定:‘首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的就封他做關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宮封閉起來,然后將部隊帶回霸上,等待大王到來。所以派遣將官把守關門,為的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沛公這么辛苦,功勞這么大,您沒有給他封侯獎賞,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掉有功的人,這不過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子罷了。鄙意以為大王不應該這么做!”項王一時無話可答,說:“坐下。”樊噲挨著張良坐了下來。坐了一會兒,沛公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也叫了出去。
沛公出來以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說:“現在出來了,沒有告辭,這怎么辦?”樊噲說:“干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么要告辭呢?”于是就離開了項營。只叫張良留下辭謝。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品?”沛公說:“我帶了一雙白璧,打算獻給項王,一對玉杯,打算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生氣,不敢獻。你替我獻給他們吧。”張良說:“一定遵命。”這時候,項羽部隊駐扎在鴻門下,沛公部隊駐扎在霸上,兩軍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丟下車馬、隨員,獨自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個人拿著劍和盾牌快步跟隨,從酈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跑。沛公臨走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路。估計我已回到軍營,你再進去辭謝。”
沛公走后,從小路回到軍營。張良進去謝罪,說:“沛公經不起多喝酒,不能親自告辭。特地派我捧著一雙白璧,敬獻給大王您,一對玉杯,敬獻給范大將軍。”項王問:“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您有責備他的意思,已抽身獨自離去,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收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把它擊碎,說:“唉! 這小子不值得跟他謀劃大事!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馬上都會成為他的俘虜!”
沛公回到軍營,馬上殺掉了曹無傷。
上一篇:《宋·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注解與大意
下一篇:《唐·駱賓王·于易水送人》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