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節(jié)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11)賢進(jìn)(12)士(13)為務(wù)(14)。意氣勤勤懇懇(15),若望(16)仆(17)不相師(18),而用流(19)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請略陳固陋(20)。闕然(21)久不報,幸(22)勿為過(23)。
仆之先(24)非有剖符(25)丹書(26)之功,文史星歷(27),近乎卜祝(28)之間,固(29)主上所戲弄(30),倡優(yōu)畜之(31),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32)一毛,與螻蟻(33)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34)比(35),特(36)以為智窮罪極(37),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38)重于(39)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40)異也。太上(41)不辱先(42),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43),其次不辱辭令(44),其次詘體(45)受辱,其次易服(46)受辱,其次關(guān)木索(47)、被(48)箠楚(49)受辱,其次剔毛發(fā)(50)、嬰金鐵(51)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52)受辱,最下腐刑(53)極(54)矣!傳曰:“刑不上大夫(55)。”此言士(56)節(jié)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57)阱(58)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59)之漸(60)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61)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62)也。今交手足(63),受木索,暴肌膚,受榜(64)箠,幽于圜墻(65)之中。當(dāng)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66),視徒隸(67)則心惕息(68),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69),言不辱者,所謂強(qiáng)顏(70)耳(71),曷(72)足貴乎?且西伯(73),伯(74)也,拘于羑(75)里;李斯(76),相也,具于五刑(77);淮陰(78),王也,受械(79)于陳;彭越(80)、張敖(81),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82)誅諸呂,權(quán)傾五伯(83),囚于請室(84);魏其(85),大將也,衣赭衣(86),關(guān)三木(87);季布(88)為朱家鉗奴;灌夫(89)受辱于居室(90)。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91),不能引決自裁(92),在塵埃(93)之中。古今一體(94),安在其不辱也(95)?由此言之,勇怯(96),勢也;強(qiáng)弱,形也。審(97)矣,何足怪乎?夫(98)人不能早自裁繩墨(99)之外,以(100)稍(101)陵遲(102),至于鞭箠之間,乃欲引節(jié)(103),斯(104)不亦遠(yuǎn)乎!古人所以重(105)施刑于大夫者,殆(106)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107)妻子(108),至(109)激于義理者(110)不然(111),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112),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113)?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114)識(115)去就(116)之分(117)矣,何至自沉溺(118)縲紲(119)之辱哉!且夫臧獲(120)婢妾,猶能引決(121),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122)茍活,幽(123)于糞土(124)之中而不辭者,恨(125)私心有所不盡(126),鄙(127)陋沒世(128),而文采(129)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130)滅,不可勝記,唯倜儻(131)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132);仲尼厄而作《春秋》(133);屈原放逐,乃賦《離騷》(134);左丘失明,厥有《國語》(13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136);不韋遷蜀,世傳《呂覽》(137);韓非囚秦,《說難》、《孤憤》(138);《詩》三百篇,大抵(139)圣賢發(fā)憤(140)之所為(141)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142),故述往事,思來者(143)。乃(144)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145),退(146)而論書策(147)以舒其憤,思垂(148)空文(149)以自見(150)。
仆竊不遜(151),近自托于無能之辭(152),網(wǎng)羅(153)天下放失舊聞(154),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155)其成敗興壞之紀(jì)(156),上計軒轅(157),下至于茲(158),為十表,本紀(jì)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159),通古今之變(160),成一家之言(161)。草創(chuàng)未就(162),會(163)遭此禍(164),惜其不成,是以(165)就極刑而無慍色(166)。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167),通邑大都(168),則仆償前辱(169)之責(zé)(170),雖萬被戮(171),豈有悔哉?然此可為(172)智者道(173),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fù)下(174)未易居(175),下流(176)多謗議。仆以口語(177)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178)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179),垢(180)彌甚(181)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182),居則忽忽若有所亡(183),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184)為閨閤之臣(185),寧得(186)自引(187)深藏于巖穴(188)邪?故且(189)從俗浮沉(190),與時俯仰(191),以通(192)其狂惑(193)。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jìn)士,無乃(194)與仆私心(195)剌謬(196)乎?今雖欲自雕琢(197),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198),適足取辱耳。要之(199)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200),故略陳固陋。
謹(jǐn)再拜。
【注釋】太史公:司馬遷所任官職。古代書信常在開頭先列具寫信人的官職姓名。
牛馬走:像牛馬一樣替人奔走的仆役。
再拜:拜兩次,表示恭敬。
言:陳述。
少卿: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今屬河南)人。任益州刺史。后入獄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jìn)士之義”,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回信《報任安書》。
足下:古代對人的敬稱。
曩:從前。
者:表示停頓。
辱賜書:蒙受屈辱寫信給我。
接物:與人交往。
(11)推:推薦。
(12)進(jìn):引薦。
(13)賢、士:有才德的人。
(14)為務(wù):作為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情。務(wù),事、任務(wù)。
(15)勤勤懇懇:誠懇的樣子。
(16)望:怨恨、抱怨。
(17)仆:司馬遷對自己的謙稱。
(18)相師:效法、遵從您的意見行事。師,效法。
(19)流:這里有順從、追隨的意思。
(20)固陋:褊狹淺陋的見解。
(21)闕(quē)然:相隔很久。
(22)幸:希望。
(23)過:責(zé)怪。
(24)先:先人,即去世的父祖等。
(25)剖符:漢代皇帝給功臣的一種憑信。符,竹制,上寫永不改變爵位的誓言,剖分為二,皇帝與功臣各存其一。
(26)丹書:即丹書鐵券,鐵制的券契,用朱砂書寫誓詞,故稱丹書。得剖符丹書的功臣,子孫有罪可以赦免。
(27)文史星歷:文獻(xiàn)史籍和天文歷法,這些都是太史令掌管的事務(wù)。
(28)卜祝:負(fù)責(zé)占卜和祭祀的官職。
(29)固:本來。
(30)所戲弄:不重視的,當(dāng)作玩物的。
(31)倡優(yōu)畜之:被當(dāng)作樂工和伶人來蓄養(yǎng)。倡優(yōu),是古代被人輕賤的下等人。
(32)亡:丟失。
(33)螻蟻:螻蛄和螞蟻,泛指微小的生物。
(34)死節(jié)者:堅守自己的節(jié)操而死。
(35)比:并列。
(36)特:副詞,只、僅僅。
(37)智窮罪極:指方法用盡,因為罪行實在太重而無法開脫。
(38)或:無定代詞,有的,有的人。
(39)于:比。
(40)用之所趨:意思是為什么去死。用,介詞,因。之,代詞,代“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不同情況。
(41)太上:最上,第一位。
(42)先:祖先。
(43)理色:臉面。理,紋理,指皮膚。色,臉色。
(44)不辱辭令:不因別人的言語而受辱。辭令,酬應(yīng)、答對的言辭。
(45)詘體:指身體被捆綁。詘,同“屈”。
(46)易服:指換上罪人的衣服。
(47)關(guān)木索:戴上枷鎖。關(guān),指戴上。木,指枷。索,繩索。
(48)被:遭受。
(49)箠楚:木杖和荊杖,都是刑具。
(50)剔毛發(fā):把頭發(fā)剃光,即髡(kūn)刑。剔,通“剃”。
(51)嬰金鐵:指頸上套著鐵圈,即所謂鉗刑。嬰,纏繞。
(52)毀肌膚、斷支體:指毀傷肉體的刑罰。如臉上刺字的黥(qíng)刑、砍去雙腳的刖(yuè)刑、割掉鼻子的劓(yì)刑、剔去膝蓋骨的臏(bìn)刑、割掉耳朵的刵(èr)刑等。支,同“肢”。
(53)腐刑:即宮刑,僅次于死刑。
(54)極:到頂了。
(55)刑不上大夫:刑法向上不涉及大夫。語見《禮記·曲禮上》。
(56)士:這里指士大夫。
(57)檻:關(guān)野獸的柵欄。
(58)阱:捕野獸的陷阱。
(59)積威約:(人對虎)長期(施加的)威力的約束。積,積累。
(60)漸:逐漸發(fā)展的結(jié)果。
(61)勢:那種情勢。
(62)定計于鮮:指早拿定主意,即自殺。鮮,指態(tài)度鮮明。或解為夭亡、不得壽終。
(63)交手足:手腳被捆綁。交,交叉,這里可譯為“捆綁”。
(64)榜:鞭打。
(65)圜墻:指監(jiān)獄。圜,通“圓”。
(66)頭槍地:用頭碰地。槍,同“搶”,撞、觸。
(67)徒隸:獄卒。
(68)惕息:恐懼喘息,形容極其恐懼。惕,害怕。
(69)及以至是:等到了這種地步。
(70)強(qiáng)顏:厚著臉皮。
(71)耳:語氣助詞,而已、罷了。
(72)曷:即“何”,表示疑問。
(73)西伯:周文王的封號。
(74)伯(也):方伯,即一方諸侯之長。殷紂時他是西方諸侯之長,故稱。
(75)拘于羑里:據(jù)《史記·殷本紀(jì)》載,周文王曾被殷紂王拘禁。羑里,今河南湯陰北牖城。
(76)李斯:戰(zhàn)國末年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人。幫助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任秦丞相。秦二世時,李斯被趙高陷害,最后被腰斬、滅三族。
(77)具于五刑:受遍五種刑罰。
(78)淮陰:淮陰侯韓信。韓信先被劉邦封為楚王,后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假做南游,到陳地,韓信來見,被逮捕。后被赦,封為淮陰侯。終因圖謀叛亂被殺。
(79)械:手銬、腳鐐一類的刑具。
(80)彭越:漢初功臣,封梁王。后被人誣告謀反,夷三族。
(81)張敖:漢初功臣,張耳之子,父死,襲為趙王。二人都因被誣告謀反,下獄定罪。
(82)絳侯:西漢功臣周勃的封號。呂后死,呂祿等人謀反,周勃與陳平等誅滅呂氏親族,迎立文帝。
(83)權(quán)傾五伯(bà):權(quán)勢很大,超過春秋時的五霸。伯,通“霸”。
(84)請室:漢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監(jiān)獄。周勃后來被誣告謀反,下獄治罪。
(85)魏其:魏其侯竇嬰,漢景帝時為大將軍,武帝時被誣下獄處死。
(86)衣赭衣:穿紅褐色的衣服。古代囚服為赭色。衣(赭),名詞用作動詞,穿。
(87)三木:指加在頸、手、足三處的刑具,即枷和桎(zhì)梏(gù)。
(88)季布:原為項羽將領(lǐng),屢次困辱劉邦。項羽死后,劉邦懸賞捉拿季布。季布剃光了頭,頸帶鐵圈,改變姓名,賣身為魯人朱家的奴隸。
(89)灌夫:漢景帝時,灌夫平七國之亂有功,為中郎將。武帝時被誣下獄、滅族。
(90)居室:少府所屬的官署名,是當(dāng)時貴族犯罪后的拘留之所。
(91)罪至罔加:罪名臨頭,法網(wǎng)加在身上。罔,同“網(wǎng)”。
(92)引決自裁:都是自殺。
(93)塵埃:指監(jiān)獄。
(94)一體:一律、一樣。
(95)安在其不辱也:“其不辱也安在”的倒裝。
(96)勇怯:勇敢或膽怯。
(97)審:明白。
(98)夫:發(fā)語詞,表示要發(fā)議論。
(99)繩墨:木匠畫直線用的工具,喻規(guī)矩和法度。這里指法律。
(100)以:通“已”,已經(jīng)。
(101)稍:漸漸。
(102)陵遲:卑下,衰頹。
(103)引節(jié):引決從節(jié),自殺殉節(jié)。
(104)斯:指示代詞,這。
(105)重:慎重。
(106)殆:副詞,大概,恐怕。
(107)顧:顧念。
(108)妻子:妻子和孩子。
(109)至:至于。
(110)激于義理者:被正義、真理所激發(fā)的人。
(111)不然:不這樣。指心中有理想的人與常人不同,不會“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
(112)死節(jié):以死殉節(jié)。
(113)何處不勉焉:意思是在任何小事上都應(yīng)勉勵自己,不一定非得死節(jié)。
(114)頗:很。
(115)識:明白。
(116)去就:去留,進(jìn)退。這里指偷生或赴死。
(117)分:界限、原則。
(118)沉溺:陷身,陷入。
(119)縲紲: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
(120)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
(121)引決:自殺。
(122)隱忍:克制忍耐。
(123)幽:包圍,囚禁。
(124)糞土:指監(jiān)獄。
(125)恨:遺憾。
(126)私心有所不盡:指內(nèi)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
(127)鄙:鄙陋,鄙薄。
(128)沒世:終結(jié)一世,即死。
(129)文采:指文章。
(130)摩:通“磨”。
(131)倜儻:卓越豪邁,才華不凡。
(132)“蓋文王”句:傳說周文王被拘禁時,把《易》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
(133)“仲尼”句:孔子周游列國受到圍攻、絕糧等困厄,因道不得行而作《春秋》。厄,受困,這里指政治上的不得意。
(134)“屈原”句:屈原被流放后,才寫出《離騷》。賦,寫作。
(135)“左丘”句:左丘明失明后才著《國語》。左丘,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關(guān)于他眼睛看不見的事,他書未見記載。《國語》是否為他所作,學(xué)者多有疑問。厥,副詞,才。
(136)“孫子”句:孫子即孫臏(bìn)。他所作的兵法早已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孫臏兵法》殘簡五千九百余字。臏,挖去膝蓋骨的一種肉刑。修列,著述、編著。
(137)“不韋”句:呂不韋貶蜀后《呂覽》才流布于世。《呂覽》,即《呂氏春秋》,呂不韋為相時命門客編寫的。遷,被貶謫。
(138)“韓非”句:韓非是韓國的貴公子,后到秦,被李斯等誣陷,下獄死。《說難》、《孤憤》是韓非著作中的兩篇,實作于韓非到秦之前。
(139)大抵:大多。
(140)發(fā)憤:抒發(fā)內(nèi)心的激憤。
(141)為:寫,這里與“作”同義詞連用。
(142)通其道:行其道,即實現(xiàn)其理想。
(143)思來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會有理解自己的。
(144)乃:連詞,至于。
(145)不可用:不能被社會所任用。
(146)退:這里是隱退的意思。
(147)書策:寫作,著書。策,竹簡。
(148)垂:流傳。
(149)空文:指文章著作。當(dāng)時還不能直接影響社會現(xiàn)實,故稱空文。
(150)自見:顯示自己。
(151)不遜:不謙遜,不自量。
(152)無能之辭:義同前面的“空文”。
(153)網(wǎng)羅:收集。
(154)放失舊聞:散亂失傳的文獻(xiàn)。失,同“佚”,散失。
(155)稽:考察,考訂。
(156)紀(jì):綱紀(jì),這里指道理、規(guī)律。
(157)軒轅:黃帝名。
(158)茲:此時,現(xiàn)在。
(159)究天人之際:探究天道與人事的關(guān)系。
(160)通古今之變:溝通從古至今的無數(shù)變化,意思是尋找復(fù)雜現(xiàn)象后面的共同點。
(161)成一家之言:成就自己獨到的(歷史)見解。
(162)未就:未全部完成。
(163)會:副詞,恰巧,適逢。這里可譯為“偏偏”。
(164)此禍:與下面的“極刑”都是指宮刑。
(165)是以:因此。
(166)慍色:怨怒的臉色。
(167)其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能傳布自己著作的人。
(168)通邑大都:繁華的城市。通,四通八達(dá)。
(169)前辱:指忍辱受宮刑。
(170)責(zé):同“債”,這里應(yīng)理解為所耽誤的時間。
(171)萬被戮:被責(zé)辱不休。戮,羞辱。
(172)為:兩個均為介詞,對。
(173)道、言:說。
(174)負(fù)下:負(fù)罪之下,背負(fù)罪名的情況下。
(175)未易居:不容易處世。
(176)下流: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好。
(177)口語:指為李陵辯護(hù)。
(178)鄉(xiāng)黨:泛指鄉(xiāng)里、鄉(xiāng)鄰和朋友。
(179)累百世:經(jīng)過上百代。
(180)垢:恥辱。
(181)彌甚:更厲害。
(182)回:曲折環(huán)繞。
(183)亡:丟掉,失去。
(184)直:只不過。
(185)閨閤之臣:指宦官一類的官職。閨閤(gé),宮中的小門,借指宮中深密之處。
(186)寧得:哪能。
(187)自引:引退。
(188)深藏于巖穴:指退居歸隱。
(189)且:姑且。
(190)從俗浮沉:隨波逐流。
(191)俯仰:應(yīng)付,周旋。
(192)通:抒發(fā),宣泄。
(193)狂惑:痛苦和矛盾。
(194)無乃:豈不,難道不是……嗎。
(195)私心:自己的內(nèi)心。
(196)剌(là)謬:沖突,違背。
(197)自雕琢:修飾、美化自己。意謂故意做出不感到恥辱的樣子(去舉賢薦能)。
(198)不信:不會被信任。
(199)要之:總之。
(200)悉意:完全表達(dá)出我的心意。
【譯文】我恭敬地跪拜兩次并回復(fù)您的書信。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dǎo)我要謹(jǐn)慎地接人待物,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情意、態(tài)度十分懇切誠摯,好像是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意見行事,反而聽信了世俗之人的話。其實,我是不敢這樣做的。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給您回信,希望您不要責(zé)怪。
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史星歷,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類,本是皇上所戲弄并當(dāng)作倡優(yōu)來蓄養(yǎng)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伏法被殺,就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么區(qū)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jié)的人相比,只會認(rèn)為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于死刑,而終于走向死路的啊!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yè)以及地位,使人們這樣地認(rèn)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yōu)槭裁炊溃@個趨向不同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侮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別人的臉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別人的言語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綁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腳鐐手銬、被杖擊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頭發(fā)、頸戴枷鎖而受辱,再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極點。古書說“刑不上大夫”,這是說士人講節(jié)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獸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柵欄之中時,就只得搖著尾巴乞求食物,這是人不斷地使用威力和約束而逐漸使它馴服的。所以,士子看見畫地為牢,而決不進(jìn)入;面對削木而成的假獄吏也決不同他對答,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態(tài)度鮮明。現(xiàn)在我的手腳交叉,被木枷鎖住、繩索捆綁,皮肉暴露在外,受著棍打和鞭笞,關(guān)在牢獄之中。在這種時候,看見獄吏就叩頭觸地,看見牢卒就恐懼喘息,這是為什么呢?是獄吏的威風(fēng)和禁約所造成的。事情已經(jīng)到了這種地步,再談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厚臉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貴的呢?況且,像西伯姬昌,是諸侯的領(lǐng)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盡了五刑;淮陰侯韓信,被封為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被誣告有稱帝野心,被捕入獄并定下罪名;絳侯周勃,曾誅殺諸呂,一時間權(quán)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請罪室中;魏其侯竇嬰,是一員大將,也穿上了紅色的囚衣,手、腳、頸項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鐵圈束頸賣身給朱家當(dāng)了奴隸;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這些人的身份都到了王侯將相的地位,聲名傳揚(yáng)到鄰國,等到犯了罪而法網(wǎng)加身的時候,不能引決自裁。而在監(jiān)獄中,古今一樣,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這樣說來,勇敢或怯懦,乃是勢位所造成;強(qiáng)或弱,也是形勢所決定。確實是這樣,有什么奇怪的呢?況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殺以逃脫于法網(wǎng)之外,因而逐漸受挫而頹唐,到身受鞭杖的時候,才想到保全節(jié)操,這種愿望和現(xiàn)實不是相距太遠(yuǎn)了嗎?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對大夫用刑,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人之常情,沒有誰不貪生怕死的,都掛念父母,顧慮妻室兒女,至于那些激憤于正義公理的人當(dāng)然不是這樣,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況。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雙親,又沒有兄弟相愛護(hù),獨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對妻室兒女又有何眷戀呢?況且一個勇敢的人不一定要為名節(jié)去死,懦夫如果仰慕大義,哪里不能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懦軟弱,想茍活在人世,但也頗能區(qū)分棄生就死的界限,哪會自甘沉溺于牢獄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說奴隸婢妾尚且懂得自殺,何況像我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茍且活下來,陷于糞土般的污濁環(huán)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內(nèi)心的志愿有所未盡,如果在屈辱中離開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傳了。
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只有那些才華卓越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稱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剔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賢發(fā)憤而寫作的。這些都是人們感情有壓抑郁結(jié)不解之處,不能實現(xiàn)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使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至于像左丘明沒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腿,終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書立說來抒發(fā)他們的怨憤,想留下沒有實用的文章來表露自己的本心。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文獻(xiàn)傳聞,考證其中的事實,總結(jié)其中的始末,探究歷史上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于當(dāng)今,寫成表十篇,本紀(jì)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guān)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luò),成為自己獨到的見解。剛開始草創(chuàng)還沒有完畢,恰恰遭遇到這場災(zāi)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殘酷的刑罰而不敢有怒色。我現(xiàn)在真正地寫完了這部書,打算把它藏進(jìn)名山,傳給可傳的人,再讓它流傳進(jìn)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讓我千次萬次地被殺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
再說,戴罪的處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賤的人,往往被人誹謗和議論。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又被鄉(xiāng)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墳?zāi)股先ゼ罀吣兀考词故堑桨俅螅@污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痛苦之情在腸中整天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平日在家,精神往往恍恍惚惚,好像丟失了什么;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dāng)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濕衣襟的。我僅是做了宮中的臣仆,怎么能夠自己引退,深深地隱居在山林巖穴呢?所以暫且隨俗浮沉,與時勢相周旋地活下去,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郁結(jié)。如今少卿竟教導(dǎo)我要推賢進(jìn)士,這不是與我個人的旨趣相違背嗎?現(xiàn)在我雖然想自我粉飾一番,用美好的言辭來為自己開脫,這也沒有好處,因為世俗之人是不會相信的,只會使我自討侮辱啊。簡單地說,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夠論定。書信是不能完全表達(dá)心意的,因而只是略為陳述我愚執(zhí)、淺陋的意見罷了。
再次向您致敬。
上一篇:《宋·王安石·北陂杏花》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清·鄭燮·板橋題畫三則》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