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誘惑,在于要有道義之心。道義之心就是對宇宙的秩序、規律和真理的敬畏。我的體驗是:面對誘惑,貪心起來的時候,馬上默誦《四十二章經》里面的話,“財色之于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糖,不足一餐之美,然有割舌之患也”。于此,仿佛一把刀正對著自己,令我生畏,馬上生起敬畏心。這把刀是道義、是法律、是制度,我就用這種功夫戰勝誘惑,保持自己的操守。
我們每天面臨著財色名等各種誘惑,而面對這些誘惑能夠不動心,就要有一顆道義之心,要能持戒。
在東漢的時候,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丈夫去世了,湖陽公主看中了當朝大臣宋弘,她讓光武帝劉秀給提親,所以光武帝劉秀就找到宋弘。宋弘聽了光武帝劉秀給他姐組提親這事,也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就說了這樣一段話,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劉秀聽了點了點頭。《華嚴經》有一句話“端坐生菩提”,不要望文生義,不是說端正地坐著,端是端正,是正心。《金剛經》中說“持戒修福”,這里的“戒”,用今天的話就是制度和規范。六度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持戒的意義在于一個人首先要守法,守規矩。
班固的《漢書·刑法志》開頭就說:人類的長相類似天地的形貌,懷有仁、義、禮、智、信五種常行之道的本性,耳聰目明,有優越的知性,思慮精密,是所有生物中最富有的靈性的一種。但人的手、腳、牙齒不足以提供作為滿足他的嗜好和欲望的工具,跑步的速度不足以逃避禍害,沒有羽毛來調節寒冷與暑熱,所以利用外物來求取生存,運用智慧而不光靠力氣,這就是人之所以可貴的地方。因此,人類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不能群集生活;若不能群集生活,就不能勝過外物;若不能勝過外物,就會供養不足,于是競爭的心態就會產生。英明的上古圣人就推行恭敬、謙讓、博愛的美德。百姓從心中擁護、追隨他,就成立了一個群體、一個國家……如果百姓歸順而投靠他,他就成為一個王。所以,人就是要有群居的生活。天子是百姓的父母乃天下的領袖,圣人歸納這些事物來確立名分,奠定禮儀的規則。因此,制定禮節以崇尚恭敬,施行刑法以顯示威嚴。一個是禮,一個是刑,這禮和刑是通過制定禮儀、實施教化、建立法治來設定刑法。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根本,先建禮,再用法來輔助。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用功利治國的人,最后都身受其害,商鞅、韓非等都是例子。秦始皇一上臺,他相信國家之所以強盛,是因為法律嚴苛,于是把禮儀官給廢了,最后他的王位才坐了十五年就完了。強大的秦朝竟被起自草莽的陳勝、吳廣等給消滅了,當初始皇廢禮儀官是一個主要原因之一。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儒家之禮儀、規范,雖經歷代變革,但是有很多東西還是留在我們心中,我們要重新整理古代的禮儀,以符合現代生活的需要,使我們更能和諧相處。
我們到廟堂之中,或是過去許多官衙的堂上都有一牌匾,上面有四個字:正大光明。面對世間的各種誘惑,要把持住自己,關鍵是我們的覺悟,要克己復禮,動心忍性。有一句話是“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工廠當保管員,保管著有色金屬、木材等緊俏物資。當時,工廠有很多外委活給鄉鎮企業干,我負責發貨,這些鄉鎮企業的采購員都圍著我轉。每天的誘惑太強烈了,當我貪心起來的時候,我就馬上想起《四十二章經》里面的話“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則有割舌之患”。這句話,仿佛一把刀正對著自己,令我生畏,馬上生起敬畏心,這把刀是道義,是法律,是制度,所以我就用這種功夫戰勝誘惑,保持自己的操守。
李敖寫了一本書,叫《法源寺》。“法源寺”原來有很多名字,但最近的名字“法源寺”據說是雍正皇帝起的。佛教稱,人的痛苦是由于“貪、嗔、癡”導致的,而要驅除痛苦,就必須“戒、定、慧”。雍正更認為“戒”是驅除痛苦的“萬法之源”,“法源寺”由此得名。雍正是個能干、又有很多爭議的皇帝,同時他也是精通佛教經典的佛學大師。看過電視劇《雍正皇帝》的人都可以發現,雍正的一生過得實在是太苦。雍正非常勤奮,“國事、家事、天下事”,“立德、立功、立言”,每件事都放不下,都親力親為。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最痛苦的,何況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作為孤家寡人的皇帝,有痛苦找不到人說,只能自己扛著,只能從宗教中尋找安慰和良方。所以雍正從“戒”中找到“萬法之源”,算是他的切身感悟。
《大涅槃經》中說:“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地熟悉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戒是諸善根之導首也。”持戒才有一種力量。水之所以能夠洶涌澎湃,在于兩山夾峙,產生一種約束,約束就是力量。佛陀的偉大,在于它把持戒變成了可以操作的程序,并為我們提供了方法。面對各種誘惑,保持立場,如果沒有一種方法,是很難的,這是因為人的生物性。“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克服這些,佛陀告訴我們,要從心做起,轉化你的想法,而不是壓服,欲望不能壓。這是佛陀的智慧,面對色欲,他告訴我們,美麗的女色會衰老,衰老之后會丑陋,丑陋之后會死亡,死亡之后會腐爛,腐爛之后就是一堆白骨。這是禪宗的沉思默想,為之白骨觀。面對美麗的女色,要想到這只是一個漂亮的外表,這個漂亮的外表包著血肉,包著屎尿,污穢不堪,這種觀想就會把你的色欲消退。你還可以進一步想象,要想到天下的女性,年長的是自己的母親,年輕的是自己的姊妹,年少的是自己的子女。這種觀想可以使你提起正念,把你的邪思妄念打消。面對貪欲,用大的欲望克服小的欲望,即用干事業造福社會利益眾生來克服自己小的欲望。當年劉邦攻下咸陽,面對秦宮里面的嬌娃美女,他目瞪口呆,挪不動步。張良提醒他要成就大業,不能貪圖眼前的享樂。他最終省悟,持戒,馬上還軍灞上,后來終成帝業。
持戒不僅遵守各種法規法律,也要遵守社會的道德風尚和風俗。任何一個社會,一旦人們受利益的驅使,難免會亂相重生。于此,我想起了孔子對當時社會制度的感嘆:禮崩樂壞!我國古人非常重視禮,禮重要的是一套制度,一套規范。首先做人要有一套制度,要有一套規范,在《周禮》中這方面講述得非常詳盡,它強調的是做人處事的道理,而我們今天把這些全拋棄了,其嚴重后果大家都能感受到,勿用我綴言。西方自有他的一套做人處世的道理,一套宗教的系統,所謂禮就有禁止的成分,這就是戒。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我們現在看到一些孩子,連最基本的人生道理都不懂,我們埋怨孩子,其實這是一種整體的缺失,我們社會要有秩序,必須懂禮,必須講戒,否則“田園 將蕪”。
《左傳》中講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是為政者“經國家、定社稷、立民義”的依據,禮是以道德為核心的國家典制。魯國是為西周制定禮樂典章制度的周公旦后代的國家。當時人說,“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還說,魯“猶秉周禮”。(《左傳·閔公元年》)當時魯昭公自二十五年出外居于齊國,到三十二年死在乾侯,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國內照常安定自不必說,但權柄勢力最大的季孫意如卻一點兒也沒有奪取君位的意圖。這正是禮中戒對人心的制約作用。
張良佐漢四百年天下,他的老師黃石公,授給他一本書《素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排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20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個名叫薩姆·漢彌爾頓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很難找到好工作,只能在太平洋證券交易所干看門的工作。
時間一長,他也漸漸對股票發生了興趣,通過學習也知道了一些基本的股票知識,平時的日積月累也為他攢下了一點兒積蓄,于是他把這很少的積蓄投入了股市。由于本錢微薄,一不小心就會被掃地出門,因此他總是非常小心地選擇買進股票,只選擇那些很低的點位來買進,如果股價上漲有10%或20%的幅度時就立刻賣出獲利了結。
他長年不斷地遵循自己的這一炒股原則,從來也不追漲殺跌。因為他買進的價格偏低,所以即使是下跌,一般也不會有太大的幅度,當股票再次上升達到他的賣出標準時再賣出,這也是因為他平淡的生活的影響。他不像那些整日在股市中殺進殺出想賺大錢的人,他只追求在保住本錢不被吞掉的同時賺取10%到20%的利潤就可以了。這種操作理念,使得他在股市中大大地降低了虧損的風險。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許多人傾家蕩產,而他卻早就拋光了股票,反而賺了5000美元。就這樣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觀察著股市,總是這么小心地買賣股票,隨著股市的潮起潮落,幾十年下來,到他將近八十歲時,他已是一個擁有30多萬美元財富的富翁了。漢彌爾頓的故事使許多人大為驚訝,在股市中那么多有文化,有學識的人,最終都只是以慘敗收場,而漢彌爾頓這樣一個知識甚少,又不善言談的人,居然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真是讓那些整日侃侃而談的天才們汗顏!
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不貪婪也不退卻,一切都在道中。物欲的享受是外在的,是幻象,是可變的,以人的道義之心,它是可以克服的,克服了它,心中就充滿了喜悅,否則就會身敗名裂,貝爾城《洛杉磯時報》的杰夫·戈特利布和魯本·維夫斯最近揭露了隱藏在貝爾城的腐敗碩鼠。在這個洛杉磯最窮的縣,公務員的工資卻是全國最高的,其中縣政府“一把手”的年薪超過150萬美元,相當于奧巴馬總統4年的工資總和。涉案官員和議員被迫辭職,并被起訴和逮捕。在前不久結束的美國新聞最高獎普利策獎的評選中,評委會也將最重頭的“優秀公眾服務獎”授予了《洛杉磯時報》,以表彰貝爾城腐敗丑聞系列報道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上一篇:成功的法寶是把得失放下
下一篇:付出是能量的轉化和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