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江南春二首①(其二)》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寇準
杳杳煙波隔千里,白香散東風起。
日落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
此詩大約作于晚年。末句“柔情”一作“愁情”,結合詩人生平遭際看,似應為后者。
關于這首詩,明代楊慎曾和朋友何仲默開過玩笑。他在《升庵詩話》卷十二中說,何仲默曾經揚言說:“宋人書不必信,宋人詩不必觀。”有一天他就抄了寇準此詩和張文潛等三人詩各一首,問他說:“這是何人詩?”何氏讀完道:“唐詩也。”
由這故事可見此詩頗具唐詩特色,情韻悠長,蘊藉空靈。
詩的一、二句點明題意,并描寫出了江南春日黃昏的那種迷離艷冶之美。杳杳,指江水的深暗幽遠。夕陽西下,江面上水波渺茫,遠望好似煙霧籠罩;江水浩渺,迢遞不斷,恍若遠隔千里。一陣東風,吹來縷縷白清香。寥寥十四字,似寫無人之景,實是境中有人,“隔”、“風起”、“香散”,都是從人的感覺角度落筆的,因此第三句就將人推出鏡頭來。原來此時詩人正佇立在汀洲(水邊平地)之上凝望著。此屬倒裝句法,按順序而言,應把此句提到最前面,但如倒轉過來,便屬凡筆,詩意也索然了。
美景令人陶醉,也撩人傷感,尤其是悲愁郁結的人,所以末句便轉入抒情。此時,詩人面對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無限愁緒,感到自己的綿綿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無了無休。“愁情不斷如春水”,憑借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化抽象為具體,含蓄地傾吐出愁情的沛然莫遏,與早于他的李煜《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晚于他的秦觀《江城子》詞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可謂異曲同工。李詞鮮明、生動,秦詞情辭兼勝,寇詩則妙在首尾呼應,情景相生,另有耐人吟味之處。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位至宰相,功業彪炳,性亦剛毅,而竟然寫出如此柔麗感傷之詩,便是他同時代人也覺得難以理解,議論紛然:宋僧文瑩《湘山野錄》云:“萊公(按寇準封萊國公)富貴之時所作詩,皆凄楚愁怨,嘗為《江南春》云云”;南宋胡仔道:“忠愍詩思凄惋,蓋富于情者。如《江南春》云,……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曾經作過寇準副職的范雍在《忠愍公詩序》中也談到:“嘗為《江南春》二絕,……人曰少貴無不足者,其攄辭綺靡可也,氣焰可也,惟不當含凄爾。”其實,他們都不曾說對。范雍以為只有詩人的女婿文康公(名王曙)說中了:“乃暮年遷謫流落不歸之意。詩人感物,固非偶然。時以為文康公之知言也。大約公之為詩,多有此意。”詩人在澶淵之盟后不久,就被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復相,又被丁謂排擠去位。后貶死雷州(今廣東???。作為一個人,他能心中不存芥蒂嗎?作為一個政治家,他能不感到失意和抱負難以再展的苦悶嗎?而作為一個詩人,“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他對景傷情,發為詩句,也就不難理解了。
〔注〕《江南春二首》其一:“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滿汀洲人未歸。”一般歸入宋詞。愁情:范雍《忠愍公詩序》引此詩,也作“愁情”。
上一篇:《杜牧·江南春》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益·江南曲》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