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澧
夏日過七里瀧,飛雨忽來,涼沁肌骨。推篷看山,新黛如沐,嵐影入水,扁舟如行綠頗黎中。臨流洗筆,賦成此闋,倘與樊榭老仙倚笛歌之,當令眾山皆響也。
江流千里,是山痕寸寸,染成濃碧。兩岸畫眉聲不斷,催送蒲帆風急。疊石皴煙,明波蘸樹,小李將軍筆。飛來山雨,滿船涼翠吹入。
便欲艤棹蘆花,漁翁借我,一領閑蓑笠。不為鱸香兼酒美,只愛嵐光呼吸。野水投竿,高臺嘯月,何代無狂客?晚來新霽,一星云外猶濕。
七里瀧,是富春江的一段,在浙江建德城東北七十二里處,起自建德梅城鎮雙塔凌云,止于桐廬嚴子陵釣臺,江水清澈,兩岸青山連綿,風光絕勝。清雍乾間著名詞人厲鶚(即此詞小序中之”樊榭老仙”)曾作《百字令·月夜過七里瀧》詞,清空醇雅,使人生發風露非人世之感。陳澧這首《百字令》,是他夏日過七里瀧所作,抒寫七里瀧雨中舟行所見和感受,與厲詞意境相異,藝術上各有千秋。
詞的上片寫江上所見旖旎風光。“江流千里,是山痕寸寸,染成濃碧”,富春江兩岸青山,山是綠的,水也是綠的。開篇即緊抓住這個特色,以夸張之筆,描繪富春江千里江流,全讓兩岸青山染成了濃濃的碧綠色,一派青光,紙上皆綠。接著兩句,接寫舟行。“兩岸畫眉聲不斷,催送蒲帆風急”,“畫眉”,鳥名,以眼圈有白紋一線如眉,故名,此鳥體態輕盈,色澤美麗,叫聲悅耳,富春江上特別多;“蒲帆”,以蒲草編織成的船帆,七里揚帆,為七里瀧著名景觀。這兩句的構思顯然脫胎于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但二者意趣迥異。李詩意在表現江流之急、行舟之速,以猿聲相襯,烘托的是兩岸荒山野嶺的野趣,而陳澧這兩句,卻將七里瀧“七里揚帆”的景觀與畫眉嚦嚦的啼鳴聲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烘染的是秀麗的富春江山水,而作者身在舟中輕快愉悅的心情也躍然紙上。隨著輕舟的前行,作者輕舒筆墨,勾畫著兩岸勝景。“疊石皴煙,明波蘸樹,小李將軍筆”,“小李將軍”是唐代畫家李昭道,鄧椿《畫繼》:“李思訓畫著色山水,用金碧輝煌,為一家法。其子昭道變父之勢,妙又過之,故時號曰大李將軍、小李將軍。”從來人們愛以畫喻景,形容景色之美。作者在這里更進一層,以中國畫的多種技法入詞,用以表現七里瀧兩岸多姿多彩、各具風貌的勝景。兩岸重重疊疊的山石樹影,江上籠罩的云霧,簡直就是小李將軍蘸著江上明波皴染而成的精美畫卷。就在此時,“飛來山雨,滿船涼翠吹入”,這突如其來的夏日山雨,讓作者的神來之筆,勾畫得如詩如畫。江上遇雨,滿船皆綠,夏日遇雨,涼爽沁人。“涼翠”二字,不僅給人以視覺上的感受,還給人以觸覺上的感受,確是將夏日江上的一場山雨寫活了。
下片轉寫舟行的感受。“便欲艤棹蘆花,漁翁借我,一領閑蓑笠”,在這樣美好的景色里,作者禁不住就想要系舟停泊于蘆花叢中,向漁翁借一領蓑衣、一頂笠帽。“不為鱸香兼酒美,只愛嵐光呼吸”,“鱸香”“酒美”,都用了西晉張翰的故事。《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翰)辟齊王東曹椽,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又《世說新語·任誕》:“張季鷹縱任不拘,……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名后,不如即時一杯酒。’”鱸魚、美酒,當然也產于富春江一帶,這里既是寫實,又暗用典故,表明了作者的心跡:作者意欲歸隱,但和張翰等輩的雅興截然不同,而全然是出于對自然風光的熱愛。“野水投竿,高臺嘯月,何代無狂客”,“野水”,指桐江,嚴子陵垂釣處。嚴子陵,東漢時人,少時與劉秀同學,劉秀即帝位,遣使聘他,三反而后至京,授以諫議大夫官職,不受,歸而耕釣于桐江之濱。“高臺”,即嚴子陵釣臺,在桐廬城西三十里富春山,山半有兩磐石,一東一西,各高七十米,東為嚴子陵釣臺,西臺為宋末遺民謝翱吊文天祥慟哭嘯歌之處。“狂客”,唐代詩人賀知章號四明狂客,這里作者用以借指歷代狂放不羈的人。釣魚臺為七里瀧的終止處,舟行至此,自然會想起嚴子陵、謝翱等歷代名人,他們或漠視名利,或憂國憂民,為歷來知識分子所仰慕。這里就眼前景物,用手邊典故,意承上兩句,進一步抒寫歸隱山林的期盼和向往。聯系當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后,國勢危殆,“高臺嘯月”之中,也暗寄了憂國憂民的情懷。詞末,歸結到雨后景色:“晚上新霽,一星云外猶濕。”傍晚時分,雨過天晴,云層外露出了一顆明星,猶然是濕漉漉的。這里的“一星”,又指桐江邊的客星山。《后漢書·嚴光傳》載:光武帝劉秀召嚴光(子陵)至,“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山乃附會而名。厲鶚《百字令》詞有“萬籟生山,一星在水”語,即指此山。這里暗用此典,回應上句,遙念子陵,以景結情。杜甫《水會渡》詩:“迥眺積水化,始知眾星干。”結尾兩句,即翻用杜甫句意,從中化出,而神境悠遠,韻味無窮,可見作者的天才學力,非常人所能至。
這首詞上片寫景,無愧是小李將軍畫筆。下片抒情,胸襟高曠,透骨俱涼。煞拍仍歸結到雨后景色,意味深遠。厲鶚一首,已是崔顥題詞在上,此闋乃幾欲突過。
上一篇:姜夔《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王沂孫《眉嫵新月·漸新痕懸柳》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