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橋煙雨圖
近代·吳慶云作
紙本淺設色
縱一三六厘米
橫六七厘米
藏上海文物商店
清末民初,歐風東漸,大城市尤甚,海上畫壇開風氣之先。西方繪畫講究焦點透視,講究塊面光暗,講究復雜的色彩,海上畫人起而借鑒,在山水畫中,吳慶云作了大膽的嘗試。
溪橋煙雨圖
吳慶云,字石仙,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流寓上海。山水畫取法“四王”,多石谷筆墨,而寫煙雨之景則學米氏父子和高房山,氣勢頗見雄渾醇厚。初不為人重,既去日本,接觸西方繪畫和明治維新后的新東洋畫法。吳石仙視情吸取,多半運用于描繪煙雨景致,畫來水墨淋漓,煙云空濛,凡峰巒林壑陰陽向背之處,其晦明之狀,均能一一渲染入微,講究黑白層次,風風雨雨,無不幻現。他成功地參用了西畫光色技法,當時獨步春申,其山水畫,市井間購置者甚多。潮州幫人士尤為傾倒,潮州人開設的典當鋪子和鴉片煙館,大都喜歡掛吳石仙的煙雨山水畫。
《溪橋煙雨圖》,畫的是傍靠水涯的江南山區,時雨正酣,林巒盡濕,一人頂雨撐一油紙破傘過木橋,狀頗艱困。近處河灘邊有一拽上烏篷和篾爿的扁舟,艤岸避雨,岸畔雜草叢生,大樹參差,重筆畫出樹干,用大混點層墨點簇,沉沉濃綠,水氣彌漫。河畔、山間筑有木屋數椽。遠處大河上有兩船揚帆而過,大河彼岸為一村落,樓房屋頂露見樹梢,并有高聳之塔一座,巍立于村落外。高遠處青巒數重,遙岑浮黛,浸潤在濛濛山雨之中,最遠處抹出遠山數座,在隱隱約約間,山麓下雨云迷濛,間隔了平地和高山,以開闊地勢而拔高山巒,增添了全圖結構的動勢。天際留空處占畫面三分之一,全用淡墨水渲染,顯得陰霾四布,滂沱之勢不止,多方地點出“溪橋煙雨”的主題。
是圖乃吳石仙山水畫中之佳構。
上一篇:《時輪金剛像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亂石山松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