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這是一篇用史傳體寫的自傳性散文。五柳先生實即作者陶淵明自己。史傳是由史官撰寫的,實錄行狀,見美見刺,褒善貶惡,作出評論,留芳遺臭,千古永垂。而作者儼然以史官立場、春秋筆法來為自己立傳。如果不是詭譎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顯的特點是思想明確,形象鮮明。
傳主五柳先生是個隱士,來路不明,姓氏不傳。這并非姑隱其名,也不是隱士必須的特征,因為郡望、籍貫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來,隱士而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視門閥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閥閭、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為了便于稱呼,就以住宅邊五棵柳樹作為稱號;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們稱他先生;這正是姓氏字號最初的來歷和習尚,也在淳樸的社會中獲得尊重。所以這依史傳體例開頭介紹傳主的姓字籍貫,便有明確的對立于門閥世俗的思想傾向,顯出鮮明的性格特征。
東晉盛行清德玄談,以隱矯名、以談炫榮的假隱士不少,其實是走捷徑的利祿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隱士,“遁世無悶”,淡漠世事,不尚玄談,不愛榮華富貴,所以文靜不多言談。但他有自己的愛好:“好讀書”,“性嗜酒”。隱士是士,也是讀書人,愛好讀書是本分,理所當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讀書不是為了做官求榮利,不必適應官府標準,無須牽強附會,穿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來讀書,所以每當有心得體會,“便欣然忘食”。他是從古圣賢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獲得充實和鼓舞,守志勵節。至于魏晉名士風流的飲酒,在他則是本性的嗜好,愛喝而已,既不標榜,更不風流,反而因為貧窮,窘相畢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別人的禮貌態度。所以他的飲酒,任性而曠達,不矯情,不放肆,獲得親友的理解和寬容。
真隱士是貧士,不能安貧樂道,是堅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幾乎赤貧,住房破漏,衣服破舊,飲食不繼,卻安然自在,而且還寫文章抒懷述志,自得其樂。這樣的生活,他滿足了,心里踏實,沒有追求也沒有失落,沒有苦悶與煩惱。顯然,他不是儒家賢人顏回的安貧樂道,而是樂于老、莊的自然無為、返樸歸真的道,跟虛偽丑惡的門閥榮利決裂。不過他的態度比較平和,只是“頗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惡,因而顯得沖淡自然。誠如魯迅所說,丑惡多了,看慣了,眾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這恰是東晉時代的特色。
思想明確,形象鮮明,是作者采取史傳體寫作所必須的。史傳有贊,撰者以史官立場表明褒貶。本傳的贊十分明確地歸結出五柳先生的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不愁貧賤也不求富貴,二是怡然自樂,返樸歸真,希望過先民生活。這也正是傳立行狀的取舍準則和傳文層次結構的安排原則,因而選材典型,行文簡潔,風格平淡樸實,意味深長,百讀不厭。
〔注〕何許:何處。甚解:太深刻的理解。會意:心得體會。陶淵明《與子儼等疏》說:“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此同義。造:來到。吝情:感情上計較。環堵:四周墻壁。蕭然:空空無物。褐:粗麻布。穿結:衣服穿孔補綻。簞(dān單):竹制食器。瓢:飲器。晏如:安然。自終:自己過完一輩子。(11)贊:史傳體例,是史官評論傳主的結語。(12)黔婁之妻:黔婁:戰國時齊國的高士,不求仕進,獨善其身。下引兩句,各本都作黔婁的話,無“之妻”二字。按此二句見《列女傳》,是黔婁妻所說,應作“黔婁之妻”。(13)戚戚:憂愁。(14)汲汲:竭力求取。(15)銜觴:口銜酒杯,指飲酒。(16)無懷氏、葛天氏:傳說是上古帝王,當為原始氏族部落首領。這里指上古原始純樸社會階段,是作者的社會理想寄托。
上一篇:張溥《五人墓碑記》全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全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