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的主要內容,《元史》導讀
《元史》是我國紀傳體的元朝史。明宋濂等著。主要版本有明洪武刊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配補以南監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嘉靖、萬歷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道光刊本;同治時江蘇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的點校本。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 (今屬浙江)人。明文學家。元至正年間授翰林院編修,未就任,隱于浙東東明山十余年,致力著述。明初任江南儒學提舉,后升翰林院學士,兼修國史。洪武六年(1373),遷侍講學士,兼贊善大夫。奉旨匯集歷代奸臣事跡編撰《辨奸錄》,另與吳伯宗等共修《皇明寶訓》。又著有《洪武圣政記》、《浦陽人物記》、《潛溪集》、《宋學士文集》。洪武元年 (1368)十二月,詔修《元史》,翌年初,以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袆為總裁,參與編纂的有趙壎、朱右、貝瓊、朱世濂、王廉、王彝等多人,資料主要依據元十三朝《實錄》及元虞集編撰的《經世大典》,兼采其它材料,至三年 (1370)七月成書,前后共331天。
本書210卷,主要記述從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建立中經元世祖忽必烈建號改元、下至順帝北走蒙古163年的蒙古汗國和元朝史。本書分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四大部分。
本紀:記述蒙古汗國和元朝15帝,其中天順帝因登極不到一月,事跡極少,故僅在 《泰定帝紀》末及《明宗紀》開頭提以只言片語,而未辟專紀。本部分的重點是 《太祖紀》,記成吉思汗開創蒙古汗國的過程;《世祖紀》篇幅最大,占14卷,敘其承先業攻打西遼、西夏、金、大理等國,建立元朝、定都建號、滅亡南宋,統一全國,以及治理天下的經歷;《順帝紀》,記其在位時的腐朽統治,導致農民起義及被朱元璋推翻后退走塞外的事跡。志共有13目。《天文志》記測計天文的儀器與科學技術,以及日月星辰的變化。《五行志》以水、火、木、金、土五行記自然現象的瑞災與人事吉兇的關系。《歷志》記歷法研究活動,并收錄了耶律楚材主修的《西征庚午元歷》。《地理志》按中書省、行中書省的區域記各地行政區劃。《河渠志》記全國江河湖泊及水利工程。《禮樂志》記朝廷活動的禮儀及廟堂樂舞。《祭祀志》記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輿服志》記君臣的服飾、車輅、儀仗、儀衛。《選舉志》記科舉科目、學校、官吏銓選及考課。《百官志》敘官制,其中記載了最有特色的行省、行樞密院、行臺等中央特派于地方的機構。《食貨志》記租賦、錢幣、貿易等經濟制度。《兵志》記軍種、馬政、屯田等軍事制度。《刑法志》記訴訟、量刑、緝捕、平反等法律程序及制度。在選舉、百官、兵、刑法諸志中,反映了蒙古、色目、漢族、南人等四級的差別。表:有后妃、宗室世系、諸王、諸公主、三公、宰相6目,其中以 《三公表》和 《宰相年表》較詳細。列傳: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和本紀一樣,詳記月日。如 《伯顏傳》敘至元十一年取鄂州之事,“十月戊午,斬郢將趙文義,擒范興; 甲子,次沙洋; ……。”類傳有后妃、儒學、良吏、忠義、孝友、隱逸、列女、釋老、方技、工藝、宦者、奸臣、叛臣、逆臣14目。其中《釋老傳》記載了當時與政治密切相關的宗教領袖八思巴事跡。少數民族及鄰國傳3卷,名為《外夷傳》,分記高麗、耽羅、日本、安南、緬、占城、暹、爪哇、瑠求、三嶼、馬八兒等國。本書各部分均不作論贊,《纂修元史凡例》說: “今修《元史》,不作論贊,但據事直書,具文見意,使其善惡自見,準《春秋》及欽奉圣旨事意。”
本書成書倉促,在諸正史中質量較低。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說: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 《元史》者。”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作者未對資料作細致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就信手拈來,演成史文,從而帶來了史實和體例編排上的粗疏和失誤。顧炎武說: “本紀有脫漏年月者,列傳有重書年者”; “諸志皆案牘之文,并無熔范。”(《日知錄》)再則作者不諳典章制度與事物掌故,也影響了對資料的甄別,錢大昕說作者多是臨時征召的 “山林遺逸之士”或“皆草澤腐儒,不諳掌故,一見征入書局,涉獵前史,茫無頭緒,隨手挦扯,無不差謬。”(《十駕齋養新錄》)而編纂者所依據的資料種類較少,且其本身已有許多脫衍和舛誤,也有其客觀的原因。魏源說: “人知《元史》成于明初諸臣潦草之手,不知其載籍掌故之荒陋疏舛,諱莫如深者,皆元人自取之”; 《經世大典》等書中一些篇章,已 “虛列篇名”。( 《元史新編》) 因此本書還受到朱彝尊、趙翼等學者的非議。《四庫全書總目》總結道: “書始頒行,紛紛然已多竊議,迨后來遞相考證,紕漏彌彰。”雖然如此,本書也有可取之處,它畢竟具備了正史體例,保存了全面的、系統的元代歷史。
本書出版后引起后世學者的重視,或評論、或補證、或重撰,集成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在補證方面,清錢大昕撰 《元史藝文志》及 《元史氏族志》,分別收錄元人書目、考證元人姓氏的源流;汪輝祖撰《元史本證》,分證誤、證遺、證名三大部分。洪鈞撰 《元史譯文證補》,以波斯人拉施特哀丁《史集》等外國蒙元史,考訂 《元史》之缺誤,詳于蒙古時期4朝事; 曾廉撰《元史考訂》,用相關史書、文集、碑傳等,與 《元史》對照考證;近人吳廷燮撰《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收入 《歷代方鎮年表》)。在重修方面,明胡粹中撰《元史續編》,時限起世祖迄于順帝,體例仿 《通鑒綱目》,清邵遠平撰《元史類編》,仿 《唐六典》格式,采用夾行小注,對紀、傳補缺略,辨異同;魏源撰《元史新編》,著重補充太祖至憲宗4朝事,及元代治河、鈔法和西北邊徼沿革;屠寄撰 《蒙兀兒史記》,打破了傳統研究元史的格局,詳記蒙古族的起源、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國、統一中國、以及北元政權等事,頗有可取;民國柯劭忞撰《新元史》,詳采中西資料,編制質量超過 《元史》,徐世昌曾命列入 “正史”,為《二十六史》系列之一。
參考文獻
- 1. 清張廷玉: 《明史》卷128 《宋濂傳》,中華書局,1974。
- 2. 清朱彝尊: 《曝書亭集》,《四部備要》排印本。
- 3.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商務印書館,1935。
- 4. 清曾廉: 《元史考訂》,《邵陽曾氏三種》 本。L
上一篇:《元刊雜劇三十種》的主要內容,《元刊雜劇三十種》導讀
下一篇:《元和郡縣圖志》的主要內容,《元和郡縣圖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