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的一個高峰,詩人不再沉溺于一己得失,面對慘淡的人生,他懷著對人民深厚的感情表現了一個時代和人民的苦難,以清醒的目光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作了充分而真實的反映。《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乾元二年(759),叛軍安慶緒固守鄴城,唐軍互相觀望,久攻不下;另一叛軍頭子史思明率軍來救鄴城,唐軍大敗。為了挽回敗局,補充兵力,當局不擇手段,四處抓人,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首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具體描繪,以嚴峻的筆調,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控訴了唐王朝統治階級不顧人民死活亂抓兵丁的殘酷無情。本詩的突出特點是集中筆力,以對話的形式客觀地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一幕,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戰亂時代下層人民的苦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這四句可看作一段。“暮投”二字說明詩人進村是因為天色已晚,找個投宿地而已,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遇性,但唯其如此,下面目睹的一場捉人悲劇才具有普遍牲。“有吏夜捉人”一句如實描寫中寄寓批判之意,不是“招兵”、“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光明正大地找人,而是乘著夜色搞突然襲擊,可見“捉人”手段之狠毒。“捉人”鬧得百姓人心惶惶,雞犬不寧,所以連“老翁”一聽到有吏捉人,也趕緊翻墻跑走。本應安享天年的老人竟然要為逃避抓丁而翻墻,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劇,詩人在不動聲色的口吻中帶有深深的感慨。“老婦出門看”一句過渡到下文。老婦出門周旋,也是因為自料從無抓老婦的先例,而下文寫到老婦最終被抓了差,就更有揭露的力量。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這一段通過老婦的哀哀哭訴,伴隨著官吏不近人情的呵斥,集中描寫了一個家庭的苦難,以此反映了千家萬戶的苦難。因為是老婦的自訴,所以就特別真切動人。這一個家庭為了支持平定叛亂的戰爭已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三個兒子全部從軍,兩個兒子已經陣亡,由于戰禍,她家極端貧窮,媳婦進出連一件完好的衣服也沒有,其他人就不待言明了。但為了保住媳婦孫子,還有逾墻而走的老翁,她還得挺身而出,“甘愿”前往河陽服役。這一段,仔細看來,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詩人雖然渴望早日平定戰亂,復興王朝,但并沒有美化現實,而是如實地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的巨大犧牲,揭露了政治黑暗。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這最后一段雖只有四句,卻照應了開頭,交代了結局,詩人仍然沒有大發感慨,而是將深沉的感嘆壓縮進凝煉的敘述中。嗚咽幽泣的應是那僥幸逃脫的“媳婦”,丈夫新死,婆婆抓走,兒子在懷,未來的生活將更加艱辛。她的哭泣哀婉痛絕,震動人心,是在為那個時代而哭泣。“夜久”二字說明抓人鬧劇折騰了一夜,也表明詩人一直以關切的心情在傾耳細聽。敘事之中,寓有深情。天明離去,只有與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是何感想,留待讀者體會了。
這首詩寫的是一夜之間、一村之中、一家之內的悲劇,但反映的卻是一定時代廣大人民的悲劇,具有驚人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善于剪裁,采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了時代矛盾,又于客觀敘寫中表達了自己的評判,筆墨簡煉,而形象生動。
上一篇:于謙《石灰吟》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