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趙云》解說與賞析
在百二十回本的《三國演義》中,趙云從第7回出場時的少年將軍,到第97回病逝于沙場,其間九十一回,可以說是三國人物中跨度較大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最早依附于袁紹,因見袁紹“無忠君救國之心”,在磐河大戰(zhàn)中救下并投奔了公孫瓚。后來看到公孫瓚“亦袁紹等輩耳”,公孫瓚兵敗后,只好占山為王。劉備慧眼識英雄,每次見到趙云,總是難舍依依,趙云遇到劉備,也覺得他是明主。在劉備無處棲身、東躲西藏的時候,趙云投奔了他。因此,趙云與劉備可以說是知心之友,患難之交。劉備很信任他,用他為“主騎”,即侍衛(wèi)長。在趙云以后的生涯中,忠心耿耿保劉備,為劉備集團東征西戰(zhàn),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后病死沙場。《三國演義》引詩贊曰:“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始終是被當作一個“完人”來塑造的。他最大的特點是智勇雙全,英勇善戰(zhàn),身手不凡,“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作者在長坂坡戰(zhàn)役中,盡情地渲染了趙云的非凡武藝與膽略。當陽長坂是一場遭遇戰(zhàn),劉備處于絕對的劣勢。他的兵馬不多,跟隨他的百姓倒是不少。來勢洶洶的曹軍大隊人馬,一下將劉備隊伍沖得七零八落,劉備的家小也下落不明。在這危機關頭,趙云置生死于度外,他說:“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場上也。”一戰(zhàn)救了甘夫人,再去刺死夏侯恩,奪得“青釭劍”,孤身殺入重圍,終于在枯井邊找到了糜夫人與阿斗。糜夫人為使趙云無兼顧之憂,投井自盡,趙云把阿斗抱護在懷里,復上戰(zhàn)馬、“力戰(zhàn)四將”,殺透重圍。一路之上,“砍倒大旗三面,奪槊三條,前后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出來已是血滿征袍。第71回漢水之戰(zhàn)中,趙云以寡勝眾,更為出色。黃忠想去燒曹軍糧草,不想被曹軍圍在垓心,死戰(zhàn)不脫。趙云等到午時,不見黃忠回來,直殺入重圍,一槍刺死焦炳,在敵營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敵軍聞名喪膽,嚇得盡皆逃竄,趙云大獲全勝。劉備聽說,盛贊趙云:“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虎威將軍”也從此而得。金圣嘆于此評價趙云“以疑兵勝之,非獨膽包身,直是智包身耳!”趙云的勇猛幾近于神武,緊急關頭,趙云出現(xiàn)就會化險為夷,轉(zhuǎn)敗為勝。第31回,許都奔襲,劉備中計被圍,慌不擇路,趙云匹馬沖上,挺槍躍馬,殺開一條血路。孔明借東風后逃走,東吳兵追趕甚急,緊急關頭,趙云用船來接。徐盛領兵趕到,他一箭射中徐盛船上的繩索,使孔明脫險回荊州。
當然,趙云的勇猛與關羽、張飛的勇猛又有不同,趙云的英勇善戰(zhàn)中,又包含著機警與細心,這是其他將領所沒有的,也是趙云這個“侍衛(wèi)長”所必需的。第34回,蔡瑁邀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企圖借機加害,趙云帶領三百人隨劉備而行。到了襄陽,“云帶甲掛劍,行坐不離”,次日宴會,趙云仍是“帶劍于側(cè)”。發(fā)現(xiàn)劉備逃席后,馬上帶三百軍出城尋找,聽說蔡瑁引軍往西趕去,而趕至溪邊,看到“隔岸一帶水跡”,并不完全放心,乃又回來抓住守門軍士追問,聽說劉備確實飛馬西門而去,才引軍回新野。正因為趙云如此謹細,所以劉備江東娶親,諸葛亮便明言:“吾定三條計,非子龍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諸葛亮柴桑吊喪,又得趙云保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任務。他不像關羽自傲自大,也不像張飛莽撞粗魯,而是膽大心細,兢兢業(yè)業(yè)。長坂坡趙云救主中,有這樣忙中偷閑的一筆:趙云見糜夫人投井自殺,恐怕曹軍盜尸,便將土墻推倒,掩蓋枯井。這足見趙云細心之處。
趙云的英勇善戰(zhàn)與機警精細,總是與他對劉備的赤膽忠心聯(lián)系在一起的,忠是趙云的重要品格之一。趙云兩次救幼主,則是他忠的具體表現(xiàn)。長坂坡戰(zhàn)役中,趙云孤身殺入重圍,糜芳認為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張飛也說他“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并說撞見他時,一槍刺死。而劉備對趙云最了解,對他的忠誠,絲毫也不懷疑。果然,此時的趙云,想的是“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人?”因此,他的舍生忘死,正是出于對劉備的無限忠心。“趙云截江奪阿斗”一節(jié),形勢則要比這復雜得多。事情雖然發(fā)生在自己的內(nèi)部,但爭奪之激烈,處境之危急,卻不亞于長坂坡那一幕。孫權、周瑜經(jīng)過周密的策劃,以吳國太病危為借口,派人讓孫尚香抱阿斗回東吳,想把阿斗做人質(zhì),從劉備手中換回荊州。事情的發(fā)生十分突然,趙云偶然發(fā)覺,便不顧一切,追上那順流而下的船只,他對孫尚香說:“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也不敢放夫人去。”接著把孫尚香推倒,就懷中奪了阿斗。面對自己的主公夫人,趙云并沒有喪失原則性,他的忠誠,始終是圍繞著劉備集團的利益。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還表現(xiàn)為作風正派,不近女色,公而忘私。第52回趙云計取桂陽,與趙范結拜兄弟,酒席之間,趙范請寡嫂樊氏與趙云把酒,趙云“改容敬之”。趙范要將家嫂樊氏嫁給他,趙云聞言大怒,厲聲說:“吾既與汝結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豈可做此亂人倫之事乎!”一拳打倒趙范,上馬而去。讀至此,如果我們認為趙云封建意識濃厚,頭腦迂腐,那就大錯特錯了。趙范見孔明后說知此事,孔明問趙云,趙云回答說: “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之大事!”“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趙云克己奉公,把自己的生活與劉備集團的事業(yè)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將倫理觀念與忠誠意識聯(lián)系在一起,在傳統(tǒng)觀念中,這才稱得上是“真丈夫”的典型。
趙云的“忠”并不是唯上主義,也不是唯命是從,而是忠直敢諫,大膽直言。平定益州后,劉備想把成都有名的田宅賜給諸官,趙云極力反對,他向劉備諫道:“益州之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yè),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趙云頭腦清醒,勸劉備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要注意民心,表現(xiàn)出高度的政治遠見。孫權偷襲荊州,殺害了關羽,劉備不顧孫吳聯(lián)盟的大局,要大興問罪之師,以報關羽之仇。劉備在盛怒中,無人敢言,趙云卻挺身而出,先以大義直諫:“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舍魏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勸他“早圖漢中”;劉備不聽,則與劉備直言爭辯:“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公私分明,嚴正不阿,表現(xiàn)了高度的原則性。由此可見,趙云不僅是一個渾身是膽的英雄,而且是一個目光遠大的將領和頭腦清醒的政治家,為關、張和其他將領所不及。
趙云還具有謙虛謹慎的美德,打了勝仗從不夸功自傲,更不與他人爭功。在他最后一場戰(zhàn)斗中,蜀軍“各處兵敗將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孔明要獎賞他,趙云自稱有罪,甘愿代人受過,所獎的東西,也寄府庫留與諸軍,可謂謙恭有加。趙云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后。諸葛亮伐魏,七十歲的趙云仍不服老,在出兵前,自告奮勇當先鋒。鳳鳴山連殺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第二次交戰(zhàn),不出三個回合,又一槍刺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因馬謖街亭之誤,使全軍敗退,《三國演義》繪聲繪色描寫了趙云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jīng)過,趙云讓鄧芝打著自己的旗號先撤,自己在后掩護,一槍刺死魏軍先鋒蘇颙,一人“挺槍立于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里”。可謂渾身是膽。最后安全撤回漢中,沿途毫無損失。趙云在這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
也正是由于趙云在小說中是一個“常勝將軍”和“完人”,我們反而覺得他與現(xiàn)實的距離較大。他沒有奸雄曹操的多面性格,也不如張飛個性鮮明。因此,從現(xiàn)代美學的角度,他留給我們一絲不足的遺憾。但從廣大讀者的心理看,趙云卻深得人們的喜愛。日本的《三國演義》愛好者,在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時,將趙云排在第二位,(諸葛亮第一)。我國民間兒童戲言,也有“膽大趙子龍,膽小毛毛蟲”之說,足見趙云這個形象對人們影響之深。
上一篇:《照世杯·走安南玉馬換猩絨》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演義·趙云單騎救阿斗》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