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本篇選自《昌黎先生集》中的《雜說》。《雜說》共四篇,這是第四篇,題目為后人所加。
關(guān)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戰(zhàn)國策》中凡數(shù)見。如《楚策四》中記載:春申君收汗明為門客,汗明向他講了伯樂識馬的故事。又據(jù)《列子·說符》記載,伯樂曾把比自己更善識馬的九方皋(《淮南子·道應(yīng)篇》作“九方堙”)推薦給秦穆公。此外,《莊子》、《韓詩外傳》均提及伯樂相馬事。作者根據(jù)以上故事,寫了此文。
韓愈青年時代就頗有抱負和才干。他二十五歲考中進士后,長期閑居京城,得不到官職。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時月”(《與李翱書》)。直到十年后,他三十五歲時,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職。這種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思想基礎(chǔ)。他從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中,深感朝廷用人不公,體會到統(tǒng)治者對待下層知識分子的昏暗無知,以及下層知識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的思想指導下,聯(lián)系當時統(tǒng)治集團壓抑人才的情況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處境,寫了這篇文章。
第一段(開頭至“不以千里稱也”)總述伯樂難得,致使名馬埋沒的一般道理。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論題,說明伯樂的有無,關(guān)系著千里馬的命運。開篇即點明伯樂之重要,概括了全文主旨。然后,作者運用反證法展開論證,轉(zhuǎn)入對世無伯樂的論述,并引出千里馬不幸遭遇的描寫,十分含蓄地表明當世沒有伯樂,故千里馬不得恩遇和賞識。這里的千里馬,比喻有才能而不得志的賢士;伯樂,比喻重視并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當權(quán)者。這段托物寓意,寥寥數(shù)語,揭露了中唐社會用人偏私、埋沒人才的黑暗狀況,從反面證明了論題。
第二段(“馬之千里者”至“安求其能千里也”),說明千里馬不遇識者,才美難施。這段是對論題的進一步反面論證。寫了千里馬由于“食不飽”,因而“力不足”,于是“才美不外見”。這里“食馬者”比喻不識賢能、摧殘人才的統(tǒng)治者。這段從“食不飽”這個側(cè)面,反映了千里馬遭受苛待蹂躪的境況,極言食馬者之過失。作者借此展現(xiàn)了賢能之士受屈辱、遭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對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的憤慨之情,更映襯出伯樂之難得,其委屈悒郁之情和憤懣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至篇末),慨嘆食馬者不知馬,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兩句的深入闡述。作者從“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三個方面,集中揭露了食馬者肆意苛待名馬的情狀,從而控訴了統(tǒng)治者從使用、生活、思想三個方面壓制、摧殘人材的罪行。三個“不”字,概括有力、語氣肯定、揭露深刻。“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這里,作者用極其精煉而傳神的漫畫之筆,勾勒出“執(zhí)策者”渾渾噩噩、虛妄自得的丑態(tài)。“臨之”二字,看似尋常,卻含義豐富,無異在譏諷:有眼無珠,近在咫尺,卻視而不見!至此文章已近尾聲,作者的感情亦達高潮:“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一個反問句,語勢凌厲,有不容置辯的力量;接著一個感嘆句,感情激憤,催人猛省: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這兩句收束全文,與篇首呼應(yīng),突現(xiàn)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馬說》是寓言性的雜文,屬議論體。文章托物寓意,借世無伯樂而千里馬被埋沒的事例,諷喻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文中七唱“千里”,抒發(fā)了作者胸中的不平之氣。文章雖然發(fā)泄的是韓愈個人落寞不遇的怨恨,但由于壓抑人才、埋沒志士是封建社會的普遍不合理現(xiàn)象,因此,本文客觀上是為封建社會中所有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鳴不平,是對整個封建社會“伯樂不常有”的黑暗狀況的揭露,是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鞭撻。《馬說》正是以此深刻、廣泛的思想意義而被人們贊頌和推崇。
在寫作上,本文通篇運用比喻,托物寓意,立意新穎,說明事理,含蓄深刻,意在言外,情趣橫生。它不僅說理透辟毫無抽象之感,而且諷刺辛辣毫無露骨之嫌,巧妙地發(fā)揮了針砭時弊的戰(zhàn)斗作用,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全文還不到二百字,篇幅雖短,卻結(jié)構(gòu)嚴密,波瀾曲折。
上一篇:賈誼《論積貯疏》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白居易《賣炭翁》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