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選自《李太白全集》。
天門山,是安徽省境內(nèi)隔江對峙的兩座山的合稱。位于長江南岸當(dāng)涂境內(nèi)的叫東梁山,位于長江北岸和縣境內(nèi)的叫西梁山。從地質(zhì)上看,東西梁山原是一座山,后來地貌運(yùn)動,發(fā)生斷裂,造成兩山峭壁直立的形勢,而江水恰好擇路而過,于是形成兩山隔江對峙的局面,其勢如天門洞開,天門山因此得名。從詩題可知,此詩描繪天門山壯景,著眼點(diǎn)全在一個“望”字。全詩四句,每句移換一個角度。詩人舟行江上,由遠(yuǎn)而近,由近而遠(yuǎn),焦距四變,而焦點(diǎn)始終不離天門“江”與“山”。
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此是在上游遠(yuǎn)望之景。詩人乘舟從上游順流駛下,迎天門山而來,那咆哮萬里的滾滾江水直沖天門,磅礴著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和力量,仿佛是江水沖開了天門山。一個“斷”字,寫出了天門峭對雄峙的險峻形勢,既生動又形象,表現(xiàn)出一種力度的美。楚江,指流經(jīng)古代楚國境內(nèi)的長江,這里是指安徽的一段江水。一個“開”字,描狀出了江水?dāng)嗌綂Z路、沖決而過的奔騰氣勢。“天門中斷”與“楚江開”互為因果,同時又互相襯托,既突出天門山的雄奇壯偉,又襯出楚江之水的浩蕩洶涌。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這是舟行駛近天門山的近觀之景,奔騰激蕩的江水原是滾滾東流,至此卻被兩岸突入江中的巖石截阻去路,于是形成溯流回旋,逼進(jìn)狹窄的天門,形成波濤澎湃、洶涌湍急的壯觀。詩人此“碧”著江水以色彩,暗寫江水之深,以“東”表江水的流向。如果說首句是山水合寫,以水襯山,那么次句單寫水。一個“回”字,生動地寫出了江流被突入江中的山巖阻遇而形成旋渦,以山托水。只二句,山水相托,輝映成趣,正是一派如畫江山!
第三句,“兩岸青山相對出”,這是舟行進(jìn)入天門兩山間所望之景。舟行江上,水流舟動,詩人左顧右盼,兩岸青山,草木蔥蘢,置身天門之間,不覺舟動,只覺山行,移步換形。此句單寫山。“相對出”,詩人以靜寫動,將主觀感受賦予客體,給靜峙的青山帶來動態(tài)的美感,使靜態(tài)的青山復(fù)活了,寓含著舟行過天門山的新鮮驚喜之情,使人讀了如臨其境。
最后一句,小舟駛出天門山,遙看前方,“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詩人興會酣暢的生奇之筆,豪情逸興,把視野擴(kuò)展到遙遠(yuǎn)的天際,把詩的意境推向更遠(yuǎn)的境界。無邊的天邊,一片孤帆從紅日之旁,滿載著燦爛的光輝,向天門山溯流而來。“孤帆”由于距離太遠(yuǎn),因而只見帆影,不見船形,這是遠(yuǎn)望所見的實(shí)感,“一片”形容船之小巧輕捷,“日邊來”是一種夸張浪漫的寫法,明是寫船,實(shí)是寫水,從反襯角度寫長江波瀾壯闊、浩瀚無際,詩境是多么壯麗雄偉!李白特別喜歡天門壯景,其集中另有《天門山》和《天門山銘》詩文各一篇,可以參讀。此詩是李白七絕的代表作之一,詩人筆下的山,是多么清秀;水,是多么矯健;帆,多么瀟灑,充滿蓬勃朝氣,當(dāng)是開元年間詩人初次過天門山時之作。《唐宋詩醇》高度評價此詩說:“極自然,洵屬神品,足以擅場一代。”
上一篇:柳宗元《童區(qū)寄傳》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世說新語·周處》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