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注釋】
選自《尚書·盤庚上》。《史記·殷本紀》:“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司馬遷認為,《盤庚》為小辛時的史官所追記。
若:好像。
綱:提網的總繩。
紊:亂。
服田:在田野上勞作。服,從事。
力穡(sè):用勞力收獲莊稼。
乃:這才。
有秋:到秋天有好收成。
【賞析】
盤庚是成湯的第十世孫,祖丁的兒子。盤庚繼承哥哥陽甲的帝位,成為商朝的第20位國君。商朝原來建都在黃河以北的商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因王位紛爭,九世多亂,又頻遭自然災害,先后五次遷都,都沒有擺脫紛亂局面,因而國勢衰落。盤庚為了避免災害,恢復經濟,抑制奢侈的惡習,擬從奄(今山東省曲阜)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遭到臣民反對。盤庚先后三次告諭臣民,說:先王選擇都城的時候,總是順應天命的,即使這樣做了,仍然“不敢永久安居在一個地方,現在已經遷都五次了”。并告誡說: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意思是:猶如將網結在綱繩上一樣,做事就有條理而不紊亂;猶如農夫在田間努力耕種一樣,到了秋后才會有好收成。
盤庚強調法度的重要性,希望大臣們克服私心,遵從先王的制度,努力工作,早日完成遷都的任務,延續國運,安定四方。經過三次勸說,講明遷都的好處,終于說服大家,順利遷到殷地亳京定居下來,并改國號為“殷”。
盤庚說:“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從對漁業、農業生產的認識,聯系到遷都一事,說理中已有比喻成分,并開始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了。盤庚的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綱舉目張”。漢代鄭玄在《詩譜序》中說:“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重篇明。”這大約是最早使用這個成語的例子。
到了宋代,盤庚遷都的故事,被王安石作為例子,用來反駁保守派對變法的指責。王安石廢舊立新,改革政治,被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指責為“生事”。王安石堅持革新路線,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繼續進取,被保守派指責為“拒諫”。保守派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于是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引用了盤庚遷都的例子,表明自己堅持真理,不愿妥協的精神。
文中,王安石說:“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意思是說:盤庚遷都亳京,不僅朝中的士大夫反對,老百姓也都怨恨不滿。但盤庚并不因此而放棄遷都,是因為他經過深思熟慮,認定遷都是對的,既然是做對了,因而沒有什么可后悔的。
上一篇: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