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駟·仲山父鼎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鼎耳革①,其行塞②。雉膏不食③,方雨虧悔④。終吉有福,足勝其任。公餗乃珍⑤,于高斯危。在滿戒溢,可以永年。天之大律。
【注釋】
①鼎耳革:鼎耳脫落。
②塞:止。
③雉膏:肥美的野雞肉。
④方雨虧悔:方雨:正在下雨。虧:毀。以上四句出自《易·鼎》:“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卷四:“蓋有人用鼎煮雉肉,由廚房移往餐室,鼎耳忽脫落,其行停止。雉肉尚未食,天正下雨,雨水入鼎中,美味虧毀,可謂悔矣,然雉肉可以改烹,終為吉。”
⑤公餗(su):公侯的食品。餗:湯菜稀粥皆謂之餗。《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即鼎足斷,鼎身倒,公之餗傾覆于地。比喻人負(fù)重責(zé)而才力不勝,以致敗公侯之事。
【譯文】
鼎耳脫落,行動(dòng)停止。肥美的野雞肉還沒(méi)有吃,雨水落入鼎中,美味受到損失,很后悔。但野雞肉還可以重新加工再吃,最終是吉祥的,有福。說(shuō)明這個(gè)人還可以勝任。鼎折足,把公侯的食品灑了一地。說(shuō)明這個(gè)人不能勝任,以致敗壞了公侯之事。在高處是危險(xiǎn)的,東西裝滿了容器要防止流出來(lái),這樣可以長(zhǎng)壽。這是上天的大法則。
上一篇:《李尤·井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余靖》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