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不讀書則鮮禮義以養其心,粗野成習,于坐作揖讓之間手足無所措,甚至放僻邪侈①。為奸為盜者胥此也。
【譯注】
①放僻邪侈:指肆意作惡。
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就很少能懂得禮義,也就不能運用禮義涵養內心,這樣就會養成粗野的習慣,坐立揖讓等舉止就會顯得手足無措而不合禮儀,甚至肆意作惡。為奸為盜的人都是不讀書,不懂禮儀的人。
輯自《歙縣仙源吳氏家譜·家規》。
【感悟】
徽商重視通過教育的熏陶而使子弟“所以變化氣質,講明禮義,以成就為人之道”(《歙縣仙源吳氏家譜》),通過讀書改變子弟的氣質,闡明禮義,讓子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為能自覺履行封建綱常倫理的君子。
【故事鏈接】
郭沫若認為讀書不要淺嘗輒止。年輕人求知欲很旺盛,但是忍耐性不足。就拿讀書來說,還沒有翻開書的時候,常常有把整頭牛都吞下去的氣概;但是一遇到困難,很容易就會氣餒放棄。于是淺嘗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別人的評論而自圓其說,或僅讀一書的序言就不繼續讀了。有的人更是以自己的一知半解而道聽途說。這是我們年輕人最易傳染的一種通病。
【延伸閱讀】
南宋朱熹認為:“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朱熹《朱子語類》卷11)在讀書之前必須先定下心來,使心如止水一樣平靜,使心如明鏡一樣明亮,這樣才能讀好書;如果在讀書之前心沒有定下來,就像黯淡的鏡子無法照清事物一樣,是無法好好讀書的。平心靜氣是好好讀書的前提條件,心情浮躁是不能好好讀書的,特別是在急功近利、事務繁忙的時候更是難得靜下心來好好讀書。
上一篇:《祭之猶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祠而弗祭,與無祠同》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