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專務利濟①,族中煢②苦者,計月給粟。設茶湯以待行旅,制棉絮以給無衣,施醫藥以治病人,設義館以教無力延師者,歲費凡數百金。又每歲施棺,行之數十年,所費以萬計。
【譯注】
①利濟:救濟,施恩澤。②煢(qióng):沒有兄弟,孤獨,憂愁。
(明歙人汪光晃)專門從事救濟,對于家族中孤苦無依的人,按月發給糧食。設茶湯招待行旅之人,縫制棉衣給沒有衣裳的人,施藥為人治病,設置義館教育無錢請老師的人,一年都要花數百兩銀子。同時,每年還施舍棺材,這樣救濟幾十年,花費了數以萬計的錢財。
輯自道光《安徽通志》卷196。
【感悟】
“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左傳·昭公十三年》)意思是:“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快而自然;對待臣子整齊嚴肅,不藏匿財物,不放縱欲望,施舍不疲倦,求善不滿足,因此而有自己的國家,不也是應該的嗎?”徽商如此樂善好施,為自己贏得了很高的威望。
【故事鏈接】
大力捐助、參與甚至親自主持宗族的荒政事務,使徽商在宗族內的威望逐漸提升,對宗族的控制力也進一步加強。義行婺源商人俞大靄,“遠近祖先,俱置墓田、隆祀典,歿前三日,猶捐百余金,資貧族生計,人甚德之”(光緒《婺源縣志》卷28人物)。
歙縣商人汪元恂,“庀材伐石,筑廣廈于里之西偏,以處周親……鄭參政以‘尚義’二字額其閭,大理知府鄭恭為作《義宇記》”(民國《歙縣志》卷9,《人物》)。
【延伸閱讀】
乾隆年間,歙人許登瀛任衡永郴桂四郡觀察使時,捐輸一萬五千金,強買漢口新安會館附近的店房,擴大會館出入的路徑,鐫新安巷額,開新安碼頭,方便行商坐商的出入往來。
上一篇:《祠而弗祭,與無祠同》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族中子弟不能讀書,又無田可耕,勢不得不從事商賈,族眾或提攜之,或從它親友處推薦之,令有恒業,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閑,致生禍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