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噫!客烏知大體哉!昔漢得一良相陳平者,是誰之力歟?乃由平之兄陳伯也。《陳平傳》載:陳伯縱弟平學,而陳伯肩家事,肆陳平學成相業也,吾獨不能為陳伯乎!
【譯注】
你難道不知道識大體嗎?漢代得到一位良相陳平,是誰的功勞?是陳平的長兄。《陳平傳》記載:陳伯為了讓弟弟安心學習,自己擔當家事,使陳平成就了相業,我難道不能做陳伯嗎?
輯自歙縣《許氏世譜》第5冊,《明故處士蓮塘許君行狀》。
【感悟】
正是因為有很多像歙縣許蓮塘這樣的商人敢于舍己為人,在經商成功后仍然不改節衣縮食的良好習慣,對子弟的教育舍得花費大量錢財,毫不吝嗇投入,所以才培養出來很多學業有成的子弟。
【故事鏈接】
歙縣商人許蓮塘經商致富后,寧可自處粗糲,也不惜重金延攬名儒教育諸弟。有人對此大惑不解:“子之諸弟容容與與,息游儒林。子胡自苦犯晨夜,冒霜雪,焦神極能耶?”他振振有詞地回答:“噫!客烏知大體哉!昔漢得一良相陳平者,是誰之力歟?乃由平之兄陳伯也。《陳平傳》載:陳伯縱弟平學,而陳伯肩家事,肆陳平學成相業也,吾獨不能為陳伯乎!”(歙縣《許氏世譜》第五冊《明故處士蓮塘許君行狀》)原來,許蓮塘含辛茹苦,嘔心瀝血供養諸弟讀書,是希望他們能早日擷取功名,博得高官。可以說許蓮塘的這段話也表達了所有徽商的愿望和心態。
【延伸閱讀】
以讀書窮理、格物致知為修身之道。朱熹認為“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不讀書,即義理無由明”(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參透天理的關鍵在讀書;如果不讀書,就不能明白義理。
上一篇:《族中子弟不能讀書,又無田可耕,勢不得不從事商賈,族眾或提攜之,或從它親友處推薦之,令有恒業,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閑,致生禍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賈能蓄積,亦猶內德助焉》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