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非關因果方為善,不為科名始讀書。
【譯注】
不是為了因果關系才去做善事,不是為了科舉功名才開始讀書。
輯自《藝文·人物·胡君春帆傳》。
【感悟】
這是黟縣商人胡春帆經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以提醒其子不要帶著功利性目標去讀書。考取功名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明理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故事鏈接】
——張廣厚吃書。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華羅庚猜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后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關于讀書的故事有很多,以上兩個故事告訴我們,既要愛好讀書,又要講究讀書方法,該精讀的就要反復研讀,該泛讀的就要泛讀,以免浪費時間。
【延伸閱讀】
佛教《三世因果經》講: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干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涅盤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人們知道佛教教育中業有三報的道理,便知道干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我們要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干壞事而終會得到福報。
為善的最高境界是,不因為有所謂的因果報應而為善;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不因為要考取功名而讀書。兩者的共同點是都不帶有功利性。
上一篇:《凡在外,弦樓歌館之家,不可月底潛行遇人適興酌杯,不可夜飲過度此為少年老實》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莫謂人不見,須知天理昭彰,近報己身,遠報兒孫》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