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祠而弗祭,與無祠同。
【譯注】
有祠堂而不祭祀,就與沒有祠堂是一回事。輯自《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譜》卷8。
【感悟】
從明中葉到清中葉,是徽州宗族對鄉村的統治不斷加強的時期。宗族通過修譜、建祠、祭祀、團拜活動,從思想、組織上加強了統治,又通過制定族規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規定的范圍內。族產的設置和迅速擴展,發展到后來,在鄉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地位,形成“窮村鄉,富祠堂”的局面,使族人從經濟利害關系上與宗族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得不俯首貼耳聽命于宗族的權威,而這種“聽命”,在很多情況下是心甘情愿的。
【故事鏈接】
家族制度趨于成熟
明清時期,徽州的家族制度逐步趨于成熟,形成以祠堂、族長、家譜和族田為核心的完備體系。祠堂是祭祖的場所,也是族人團拜的地方。元旦拜祭和四時祭都是在祠堂舉行的。在祠堂靈神面前舉行的祭祀、族食、團拜,使日益疏遠的血緣關系不致于淡薄,祠堂也就因而成為維系宗族團聚的紐帶。其次,祠堂也是正俗教化、宣揚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的地方。這些都是結合祭祀、族食、團拜、讀譜、讀鄉約進行的。最后,祠堂還是執行家法宗規、懲治族眾和佃仆奴婢的場所,起到法庭的作用。
【延伸閱讀】
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統宗譜、世譜、世牒、支譜、房譜、家乘,等等。立譜是為了明族屬,“識其本源”(《新安世家梢云吳田吳氏族譜》卷首);為了紀世系,敘昭穆,辨親疏,亦即明確后裔身分,及其講究尊卑嫡庶等級,它有尊祖、敬宗、睦族的意義。
上一篇:《人不讀書則鮮禮義以養其心,粗野成習,于坐作揖讓之間手足無所措,甚至放僻邪侈為奸為盜者胥此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專務利濟,族中煢苦者,計月給粟設茶湯以待行旅,制棉絮以給無衣,施醫藥以治病人,設義館以教無力延師者,歲費凡數百金又每歲施棺,行之數十年,所費以萬計》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