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三》詠梅花詩鑒賞
綠發尋春湖畔回,萬松嶺上一枝開。
而今縱老霜根在,得兄劉郎又獨來。
其三寫再度觀梅于萬松嶺。
“綠發尋春湖畔回”,綠發代指青年。青年時尋春探梅,曾在湖畔返回。總括愛梅之情,以探梅而示春之到來,表現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萬松嶺上一枝開”,萬松嶺在杭州和寧門外,獨有一株梅南枝先開放報春之花。補足了上句綠發探春之意。自然是滿懷希望而去,又滿懷高興而歸。一尋一開表明感情也隨之深化,反映出梅花魅力。
“而今縱老霜根在,得見劉郎又獨來。”飽經霜雪的梅根,猶有旺盛地生命力,頑強地輸送養料,催活梅樹,放散春花。寫形傳神,老梅的形象與神情畢現。在磨難中誕生,不亦正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體現嗎?劉郎一句是用典。唐詩人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被貶。十年后召回長安,游玄都觀賞桃花賦詩,再度被貶。十四年后,再度召回長安,再度游玄都觀,觀賞桃花,賦詩:“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蘇軾以劉郎自喻,舊地重游,而梅樹也以知音再遇,對己不能忘情,久經風霜之苦,再見知音,兩情歡洽,不能自己。
蘇軾以梅花的品格激勵自己,以梅樹飽經風霜象征自己仕途艱難。青壯年時曾通判杭州,是因與王安石變法有抵牾,請求外任。元豐二年又被捕入獄,后獲釋貶黃州。元祐年間召回朝廷,又與司馬光等舊派人政見分歧,再度外任,知杭州軍州事。仕途艱危,幾乎丟掉生命,但不改志節,同梅花的命運有相似之處。再度觀梅,故而對梅花有特殊的感情。全詩亦梅亦人,渾然一體,賦形傳神。清代詩評家紀昀說:“劉郎自是桃花,而用來不覺其借。”這道出了蘇軾詩的一個重要特色。
上一篇:《梅花·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二》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張謂《早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