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木芙蓉》詠木芙蓉詩鑒賞
紅芳曉露濃,綠樹秋風冷。
共喜巧回春,不妨閑弄影。
芙蓉以它“造化難為工”的綽約風姿,不知使多少詩人為之嘔心瀝血;而它的凌霜不凋的品質(zhì),又不知贏得多少詩人的激賞!
朱熹的這首絕句,就是贊頌它不畏嚴霜輕寒的品格的眾多篇什中,有著自己的藝術(shù)個性的一篇。
“紅芳曉露濃,綠樹秋風冷”。這明白而曉暢、對仗既工又穩(wěn)的兩句詩,可謂是別具風韻的秋日芙蓉圖。這里有紅花,有綠樹,有曉露,有秋風。“曉露濃”,點明了時間是清晨;秋風“冷”而不言其“涼”,暗示了時令是深秋。寥寥十字涵蘊了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試想,帶著濃重的新露的紅花與秋風中搖曳多姿的綠樹相映帶,又是多么富于令人銷魂的詩意!
“共喜巧回春,不妨閑弄影”。這里,“共喜”的前提是“回春”。深秋時節(jié),長空雁叫,西風凄緊,一派肅殺景象。然而,居然有紅花綠樹盡收眼底,莫不是已然大地春回?仔細觀賞,卻又不是,晶瑩的露珠在閃耀,冷冷的秋風侵人肌骨。著一“巧”字,既寫了觀賞者的錯覺,又顯現(xiàn)了芙蓉的盎然的生機,更平添了一段機趣。這一“巧”字,一石三鳥,確乎是“巧”。“不妨閑弄影”,既是詩人的想象,又暗寓了芙蓉的情態(tài)。此句承上句“巧回春”而來。既然春回大地,“云破月來花弄影”(張先語),自然是情理中事。這“不妨”二字,又進一步寫出了芙蓉拒霜的品質(zhì)。“閑弄影”,恰是它置露霜重、秋風冷于不顧的品格的真實寫照,而且它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這首小詩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頗耐人尋味。詩人在贊頌芙蓉花拒霜抗寒的品質(zhì)時,別具匠心地將互相矛盾的典型事物綴合在一起,讓讀者在矛盾的運動中自求結(jié)論。“紅芳”與“曉露濃”本是不相容的,“綠樹”與“秋風冷”也相抵牾,可是詩人偏偏將這如同水火的事物并列,這絕非偶然。“曉露濃”的季節(jié)竟然有“紅芳”,“秋風冷”的時候居然有綠樹,那么,它們的不畏霜寒風冷的品格則不言而喻了。這種手法,在傳統(tǒng)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即所謂“反襯”,與老杜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是同一手法。這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所謂“不見高山,不顯平地”者是也。
另外,就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來說,也體現(xiàn)了詩人審美情趣的積極的一面。群芳斗艷,詩人獨選芙蓉入題;而狀寫芙蓉又從凌霜不謝入手,想來未必是“事出無因”。居約在《從社會學觀點看藝術(shù)》一文中指出,藝術(shù)只是物質(zhì)形態(tài)化的審美意識,反過來說,審美意識外化為物質(zhì)形態(tài)就會成為藝術(shù)品。這首小詩的積極向上的情調(diào),難道不是詩人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的物質(zhì)形態(tài)化么?這樣的詠物之作,能使讀者在審美的愉悅中受到鼓舞,受到激勵。惟其如此,它才能不為時間、空間所囿,流傳至今。
上一篇: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詠木芙蓉詩賞析
下一篇:趙師俠《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詠木芙蓉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