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詠木芙蓉詩鑒賞
趙師俠
剪剪西風催碧樹。亂菊殘荷,節(jié)物驚暮。綠葉紅苞迎曉露。錦屏繡幄圍芳圃。塵世鸞驂那肯駐。尚憶層城,仙苑飛瓊侶。能共牡丹爭幾許。惜花對景聊為主。
這是一首盛贊木芙蓉的詞。在趙師俠的詞中,詠花之作很多,這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是淳熙年間作者在信豐時寫下的,當時趙師俠為江華郡丞,宦跡于湘、贛、閔中一帶。信豐縣屬江西省,原稱南安,唐代天寶元年,因與泉州南安縣重名,故改稱信豐。趙師俠身為宗室子弟,遠離京師,常以其詞寄情抒懷。他志趣高雅,思慕山林,這首詞和他作的其他一些詞一樣,在詠物中流露出縷縷的淡愁。
這首詞,上闋的起句便點染了一派秋風蕭瑟、萬物枯萎的凄涼景象。“剪剪西風催碧樹。”剪剪西風,凜冽的寒風吹來,刺骨削面,刮得花草的葉子枯黃脫落,樹木也開始脫下夏日里的綠裝。接著,詞人又具體地描繪了“亂菊殘荷”的衰敗景象。荷花在六七月份開放,到了秋天,已經是滿塘“殘荷”了,菊花在八九月開放,既然菊花已經凋謝,成了“亂菊”,可見時令已是晚秋,于是詞人感嘆“節(jié)物驚秋暮”。“節(jié)物”乃是應時節(jié)的客觀景物。人們對時令的感受,一是天氣的變化,一是環(huán)境的變換。在詞人看來,這季節(jié)的變化真是快速,那美艷的荷花和菊花轉瞬之間便花敗蒂零了,呈現(xiàn)出一片凄涼的景象。詞中對氣候和景物變化的極力渲染,其目的是為了突出木芙蓉拒霜耐寒的品格。“綠葉紅苞迎曉露”,在百草凋敝,花木凋落的時節(jié),木芙蓉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迎著秋天早晨寒冷的露水,含苞欲放,給大自然憑添了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觀,給人一種希望、信心和力量。詞人進一步寫道:“錦屏繡幄圍芳圃。”“錦屏”和“繡幄”皆為貴重絲織品,用這些東西圍護著木芙蓉,這就可見其珍貴了。
下闋對木芙蓉在深秋的季節(jié)里傲然挺立的品格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下闕則運用豐富的想象,抒發(fā)了詞人對人情世態(tài)的感慨。首句“塵世鸞驂那肯駐。”是說人世間已難以挽留鳳凰之類的神鳥和凌空奔馳的天馬了。“驂”是駕車時位于兩旁的馬,這里顯然是把馬神化了。“尚憶層城,仙苑飛瓊侶。”它們還記得,在那天庭的高大城闕里,在那草木繁茂的仙境中,還自由自在地飛翔著美好的伴侶。“層城”,在古代的傳說里,認為昆侖山有層城九重,分為三級:下層叫樊桐,一名板桐;中層叫玄圃,一名閬風;上層叫層城,一名天庭,為太帝所居,上有不死之樹。“能共牡丹爭幾許。”牡丹一向被認為是花中之王,它雖然是婀娜多姿,濃艷照人,但開放時間短促且不耐寒在這點上是很難與木芙蓉相比的,因為“惜花對景聊為主。”它無論生得多么嬌艷,多么讓人憐惜,它只能仰仗客觀環(huán)境而生存。整首詞,對木芙蓉在寒冷的瑟瑟秋風中爭奇斗艷的品性作了高度的贊美,詞中明顯地流露出一種對人情世態(tài)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這與詞人當時的處境和身世是不無關系的。
上一篇:朱熹《木芙蓉》詠木芙蓉詩賞析
下一篇:李處全《生查子拒霜花》詠木芙蓉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