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洞仙歌木犀》詠桂花詩鑒賞
趙長卿
芰荷已老,菊與芙蓉未,一夜秋容上巖桂。間蘩蕪、嫩黃染就瓊瑰,開未足,已早香傳十里。從前分付處,明月清風,不用斜暈照佳麗。嘆浮花,徒解咤,淺白深紅,爭似我、瀟灑堆金積翠。看天闊、秋高露華清,見標致風流,更無塵意。
趙長卿的《惜香樂府》中,有兩首詠桂花詞,這是其中的一首。
詞的起首三句先交代木犀開花的時節。炎夏已過,秋風送爽,出水的荷葉紛紛凋敗,菊花和芙蓉尚未開放。這時,秋天把她那獨有的金色付與了巖桂,值此初秋之夜,含苞的枝頭已綻出點點嫩黃。起調這幾句寫得樸實平淡,但又不乏含蓄意味。詞人不直接說木犀開花的時令,而是先將它置于“芰荷”和“菊與芙蓉”的中間,說它開在荷花之后、菊與芙蓉之前,接著又說它開在一個秋天的夜晚,用這樣模糊的時間概念來表示,給人的感覺反而是具體的、形象的。次三句贊美木犀花的美麗和芬芳。木犀花黃者稱金桂,“嫩黃”是金桂初開時的顏色。草叢間,點點嫩黃象美玉一樣溫潤晶瑩,光彩照人,雖只蓓蕾初綻 ,但濃香早已遠飄十里之外了。木犀一名九里香,香味濃郁悠長,沁人心脾,向為人們所稱賞,如丘崈《醉花陰·木犀》詞中寫道:“云鬢一枝斜,小閣幽窗,是處都香了。”言一枝在鬢,小閣香滿,與“開未足”兩句同是運用夸張手法,盛贊花香之濃。
詞的下片進而贊美木犀的不同凡俗,高雅的木犀只宜托付給這秋夜的清風明月,用不著艷陽的余輝為它增添光彩,那些徒自炫耀的浮花野草,永遠也無法與瀟灑天然的木犀相媲美。這里,詞人明顯采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突出所詠之物,可以說是詞家詠物慣用的手法之一。如張孝祥的《好事近·木犀》詞寫道:“滿園桃李鬧春風,漫紅紅白白,爭似淡妝嬌面,伴蓬萊仙客。”李清照在她的詠木犀詞中也說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麄生。”(《攤破浣溪沙》)詞的結尾幾句寫木犀的神韻。秋夜朗朗,露白風清,借著如水的月光,愈見木犀清疏淡遠的風致。由“香傳十里”到“更無塵意”,一路寫來,語意層層遞進,至此,詞人把對木犀的贊美之情推向高潮,全詞也就此收住。
這首詞造語天然,不事藻彩,不加雕琢,頗能見出趙詞“隨意成吟”的特點,詞的上片先說“一夜秋容上巖桂”,下片復以“明月清風”和“秋高露華清”相照應,點明賞花的時間是在秋夜,結構嚴密,渾然天成。
上一篇:丘崈《定風波詠丹桂》詠桂花詩賞析
下一篇:于武陵《山上桂》詠桂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