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石榴》詠石榴詩鑒賞
吳偉業(yè)
五月華林宴,榴花入眼來。
百株當戶牖,萬火照樓臺。
絳帳垂羅袖,紅房出粉腮。
江南逢巧笑,齲齒向人開。
我國古典詩歌里,寫石榴的作品并不多見。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所寫的《石榴》,可以說是較好的一首。
詩人落筆不俗,用“五月華林宴”一句起興,渲染出全詩的總體氣氛,調動了讀者的情趣,同時也透示他揮毫潑墨時的內心欣喜之情。詩中“華林宴”,典出晉武帝司馬炎于泰始四年(公元269年)春,在洛陽華林園大宴群臣的掌故。以后人們多用來作為盛大宴會的代名。還有,詩人稱石榴樹下的聚會也作“華林宴”,可見用法巧妙。作者這里所運用的表現手段,頗象現代影視藝術中的蒙太奇。隨著“鏡頭”慢慢移動,由總體到局部,出現幾個畫面的剪接:斑駁絢爛的石榴樹群躍入眼簾,百株千枝在漏窗雕門下迎風搖曳,火紅一片的榴花映襯著瓊樓玉臺。一派綺麗的風情,真是美不勝收!
美不勝收的絢爛榴花,當然要引得樓里臺上的美人競相觀賞,絳色帷帳邊,錦羅長袖舒動;紅樓閨閣中,探出杏目粉腮。她們嚶嚶俏語,笑指謾評,好不嬌憐。不由人不動魂魄。
此處,詩人明線畫出人面榴花相映紅的圖景,暗線卻用美人的形貌,展現石榴由花開而果熟的動態(tài)變化。你看,那革質的花萼,在絳紅花瓣下漸漸肥大起來,不很有點“垂羅袖”的味道嗎?你再瞧,桔紅的果實開裂了,那露出一片徘紅的果肉與雪白的籽粒,不也恰如“出粉腮”、“逢巧笑”的意境嗎? 尾句里的“齲齒”也不是指人的“蟲牙”,這是石榴果肉和籽粒雜然相間的戲謔用法,它與后來郭沫若寫的《石榴》文中,用“忍俊不禁,開口大笑”的比擬具有同工之妙。詩人巧妙地把人的美,花的美,果的美疊印在一起,在他想象的世界里,榴花即是美人,美人也似榴花,人花重合,花人連情,深化了意境的內涵,極在地烘托出賞花悅宴的氣氛,從而強烈地抒發(fā)了詩人內心歡愉的情感。
吳偉業(yè)不僅善寫詩詞,也工于書畫。他的詩重于形態(tài)性,可謂“詩中有畫”。這一篇雖不算是大手筆,卻也寫得風華綺麗,不落俗套,足見他的功底不薄。本詩沒有以物喻人,也不曾借景抒情,全詩皆為景語,而無一情語,但是詩人通過表象外化感情,以寫石榴火紅對窗,“粉腮”“巧笑”,艷然卓立和流光照人的繁鬧場景,透視自身的歡愉,不能不說另具新意。時至今日,他的詩章里某些技巧,仍有可借鑒的價值。他所寫的《石榴》,還能給人以宜情之趣。
上一篇:朱之蕃《榴火》詠石榴詩賞析
下一篇:韓愈《榴花》詠石榴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