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滿庭芳賞梅》詠梅花詩鑒賞
秦觀
庭院余寒,簾櫳清曉,東風初破丹苞。相逢未識,錯認是天桃。休道寒香較晚, 芳叢里, 便覺孤高。 憑闌久, 巡簷索笑, 冷蕊向青袍。揚州,春興動,主人情重,招集吟豪。信冰姿瀟灑,趣在風騷。脈脈此情誰會,和羹事,且付香醪。歸來后,湖頭月淡,佇立看煙濤。
這是一首贊頌梅花并抒發感懷的詞。全詞分上、下兩片。先說上片。
“庭院余寒”三句,是寫在清冷的早晨,看到窗簾外的庭院中,紅梅的蓓蕾綻開了。這三句詞,交代出作者賞梅的時間——早春的清晨;地點——庭院中;所欣賞的是剛剛開放的紅梅。從“余寒”、“東風初破”等詞語,可以看出,紅梅是在春寒料峭的氣候里迎著東風開放。“余”、“初”等詞運用得恰如其分。
“相逢未識”二句,寫作者看到紅梅后的最初感受。作者一看到剛剛開放的紅梅花,錯誤的認為是茂盛鮮艷的桃花(夭桃),這是因為桃花是春季的應節花。“春風桃李花開日”,宋朝詩人韓元吉的《紅梅》詩中,亦有“錯認夭桃有暗香”之句。這兩句是贊頌紅梅的鮮艷,其鮮艷程度有如桃花。
“休道寒香較晚”三句,是寫梅花的特殊性。其它的花多是在春天開放,“搖蕩春風媚春日”,而梅花卻是在冬末或早春開花,因此“寒香較晚”。作者在這句前冠以“休道”兩個字,表現了他反對抱怨梅花晚開的說法,他指出,當你步入冷香幽放的梅花叢中時,便會對它產生孤傲高潔之感。這幾句是在寫梅花鮮艷的基礎上,進一步贊揚其超群的高潔的品格。
“憑闌久”三句,寫作者賞梅時的行動和感想。作者長時間的憑闌賞梅,又在屋簷下徙倚徘徊以尋索開心事。 從“索笑”這一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當時雖面對梅花,但又覺得心情還不舒暢,想更尋開心事,但所得到的卻是“冷蕊向青袍。”“冷蕊”是指在春寒中開放的梅花。“青袍”指作者的官服。唐朝時八、九品的官穿青色官服,后世用“青袍”代指卑微的官職。“冷蕊青袍”一句,是作者面對梅花抒發自己不被重用,沉于下僚的抑郁之情。
以上是上片,作者一面贊美梅花的鮮艷、高潔,同時也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感。
下片寫作者赴友人約會,并進一步抒懷。
“揚州”以下四句,寫揚州一位朋友召集一些詩人聚會。揚州是作者的家鄉,“主人”可能就是作者家鄉的一位友人,他春興大發,把與他要好的包括秦觀在內的詩人們召集到自己家中,可以說是一次詩人興會。
“信冰姿瀟灑,趣在風騷。”前句寫梅,梅瘦枝疏斜,姿態瀟灑,梅花凌霜傲雪開放,具有“不怕雪霜侵(秋瑾《梅》)”的堅貞不屈的品格。這激起詩豪們濃厚的詩興——“趣在風騷”,“風騷”是指以“國風”為代表的《詩經》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在本詞中是代指詩。與會的詩人們很可能寫出許多詠梅的詩。
“脈脈此情誰會”三句,“脈脈”是彼此相視含情不語的樣子;“和羹”本來是調和羹湯的意思,這是用以比喻臣子們輔佐君主,同心協力治理國家;“香醪”指美酒。這幾句的意思是,大家彼此含情相對,默默不語,人們的感情誰又能領會呢?不要再談起治國安天下的事,還是把這些心事都放在飲酒上吧。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借酒澆愁的思想感情。
“歸來后”三句,寫作者與友人聚會回來后,已是夜晚,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照映下的湖水,他久久地立在岸邊注視著湖上的煙波。全詞到此,戛然而止。
這首詞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
首先,作者對梅的刻劃頗具匠心,既能描寫其形,又能傳其神。作者先寫他所看到的是“初破丹苞”的梅,寫出其鮮嫩其顏色,致使作者“錯認是夭桃”,這就把梅花的鮮艷程度描摹得更為形象動人,即使沒見過蓓蕾初放的紅梅的人也會對它有個鮮明的印象。作者不但描繪出梅花的鮮艷及色彩,還傳寫出其精神品格,如上片寫梅“孤高”,不同于一般花草,“寒香”、“冷蕊”寫出其堅貞不屈的品格,“冰姿瀟灑”,既道出其品格,又刻劃出其風采。
其次,結構謹嚴。本詞分上下兩片,作者突破了一般填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因而在上片的寫景中有抒情、議論、如“休道寒香較晚,芳叢里,便覺孤高。”則是在抒發對梅的高尚品質的贊美之情。下片的“信冰姿瀟灑”、“湖頭月淡”則又都是寫景的句子。如此,上下兩片各有抒情、寫景,參差錯落,避免了單調、呆板。還有,上片末尾“憑闌久”三句,是向下片的抒情過渡。而“憑闌久”又與下片的“佇立看煙濤”相呼應,這樣,就使上下兩片前后勾連,形成有機的渾然整體結構。
再次,本詞在抒情上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是借景抒情,在上片的“寒香”、“孤高”、“冷蕊”等寫梅花的詞語,也暗寓作者耿介清高的性格和懷才不遇之感慨,誠如前人評論的“故所為詞,寄慨身世(《蒿庵論詞》)”,這些景語皆可以視為情語。其二是本詞抒情具有含蓄蘊藉的特點。如上片的“憑闌久”,下片的“佇立看煙濤”,都是言盡而意末盡,作者久久地憑闌,長時間的看煙波,他在思考些什么呢? 這就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前人評論說:“詞之蘊藉宜學少游(即秦觀)。”(沈祥龍《論詞隨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篇:秦觀《和黃法曹憶建汐梅花》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仲殊《點絳唇題雪中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