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黃葵》詠葵花詩鑒賞
劉攽
白露清風催八月,紫蘭紅藥共凄涼。
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
黃葵,俗稱葵花,又名向日葵。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載:“黃葵常傾葉向日,不令照其根。”《花鏡》則稱:“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葉大于蜀葵,六月開花,每干頂上只一花,黃瓣大心,其形如盤,隨太陽回轉,如日東升則花朝東,日中天則花直朝上,日西沉則花朝西。”劉攽《黃葵》詩末句“獨自傾心向太陽”,一筆就突出了此花的特征,點題真切,收尾饒有意在言外之味。
8月間,秋花開得雖然熱鬧,但到底不象春天那樣萬紫千紅,呈現一派繁華景象。紫蘭紅藥,雖競相開放,但在蕭瑟的秋風里,也只能引起人們“共凄涼”的感覺罷了。詩的前兩句是襯筆,后兩句才轉入正題。突出葵花向陽是與眾不同之處。古人在詩文中,雖贊賞葵花向陽之特異可貴,卻不知其所以然,據現代科學家分析,這是植物的一種向性運動,是植物器官受單向外界條件刺激后,引起器官不對稱生長造成的定向彎曲運動。劉攽在詩里用擬人的手法,詠嘆“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似為葵花遭受冷遇鳴不平,實則透露了作者自己的感慨,顯示他不合俗流、孤芳自賞的品格。劉攽是北宋史學家,字貢夫,慶歷年間進士。當了20年州縣官,未被賞識。后來遷國子監直講,做司馬光的助手,編纂《資治通鑒》漢代部分,終于一展所長。
葵花真的是“冷淡無人看”嗎?不然!歷代不少詩人曾為它唱過贊歌。如唐韋莊詠其風姿雅淡:“薄妝新著淡黃衣”。唐戴叔倫在《嘆葵花》中贊美其不同凡卉,評價很高:“花開能向陽,花落委蒼苔。自不同凡卉,香時幾日回。”北宋詞人晏殊更是極口稱贊,喻它為秋花第一:“秋花最是黃葵好,天然嫩態迎秋早。”明人高啟也有詩句詠它:“春晚獨余芳,風回帶酒香。美人偏愛看,因似御衣裳。”高啟臆度美人愛看葵花,是因為花色與御衣相似。這是作者的曲筆,以“偏愛看”表達宮人期望皇帝臨幸的幽怨之情。
在詠葵花的詩篇中,有一些是寫它禁不起秋風秋雨的,如韋莊的《使院黃葵花》詩:“為報同人看來好,不禁秋露即離枝”,又如宋人陸游的《黃蜀葵》詩:“開時閑淡斂時愁,蘭菊應容預勝流。剩欲持杯相領略,一庭風雨不禁秋。”其實,自然界的葵花并不如此嬌慣。七、八月間,葵花爭艷,到了“清風白露”之時,葵花謝落了,但留下滿盤子果實給人們食用。葵花的根、葉、花入藥,能利尿消腫。制成的“葵花滴劑”,還是一種治瘧疾的藥劑。
秋葵是錦葵科植物,同科屬的還有春天開花的蜀葵、錦葵等。蜀葵又名端午花、一丈紅。宋人司馬光詠它:“紅如顏欲酡”;金人祝簡贊它“日烘紅臉酒初醺”;明人李東陽則說它“羞學紅妝晚媚霞”。可見蜀葵與秋葵不同,一是濃麗紅艷,一是清雅嫩黃,有著各自的風韻。
葵花是世界性的花卉,墨西哥、秘魯都是葵花的故鄉,后來從美洲引入歐洲,受到俄羅斯人民的激賞,被蘇聯命名為國花。向日葵除了供人品賞,還是一種油料作物,現在世界上葵花油的總產量已達300多萬噸了。
上一篇:蘇轍《葵花》詠葵花詩賞析
下一篇:郭鈺《葵花歌》詠葵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