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蘭》詠蘭花詩鑒賞
無可
蘭色結(jié)春光,氛氳掩眾芳。
過門階露葉,尋澤徑連香。
畹靜風吹亂,亭秋雨引長。
靈均曾采擷,紉佩掛荷裳。
無可,唐代詩僧。賈島從弟,詩亦與島齊名。《全唐詩》著錄其詩二卷。這首五律所詠的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蘭花中的兩種:一是春蘭,一是秋蘭。全詩通過描寫蘭花的芬芳誘人,抒發(fā)了詩人深摯的贊美之情。
前兩聯(lián)寫春蘭。開頭“蘭色”二字,即扣題,點明所詠的對象。首句猛然一看,只寫春天來到,蘭花就開放。顯得意思平實,缺乏韻味。其實,稍加揣摩,就覺得平實中有奇妙。春蘭二、三月間開花,花呈淺綠或黃綠色,正與春天大地的景色相似。一個“結(jié)”字,便形象地把春蘭的花色與春色融在一起,使人不禁聯(lián)想到,一看見春蘭花開,就得知春天到來。因此“蘭色結(jié)春光”一句,不僅寫出春蘭的花色,也展現(xiàn)了春天的景色,有一舉數(shù)得之妙。
春天是百花盛開、爭奇斗妍的季節(jié)。春蘭雖不以艷麗取勝,但歷來卻以芳香著稱,古人譽之為“香祖”、“天下第一香”等。次句“氛氳掩眾芳”即寫春蘭的這一特色。“氛氳”,此處指香氣濃烈。詩人以“眾芳”來突現(xiàn)蘭花,一個“掩”字,如下斷語,襯托出春蘭的馨香幽長和無與倫比,表達了極度贊賞之情。
如果說次句旨在說明春蘭的芳香超群,那么三、四兩句則以獨特的構(gòu)思,通過描寫詩人在庭院中“過門”、“尋澤”等一系列行蹤,構(gòu)成一種“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具體地揭示出春蘭的幽香襲人。春蘭莖短葉長,葉片可達二三尺,因而詩人過門時最先看到臺階邊的“露葉”;走在“尋澤”的小徑上,雖未立時見花,但由“連香”二字,又充分道出了滿路的幽香。這里,寫詩人的行蹤、見聞,都是為了突出“香”。不難想見,此時他定然心曠神怡,興致勃勃,好象“尋澤”的腳步聲也越來越急促了。這兩句境中有情,讀來饒有韻味。
后兩聯(lián)轉(zhuǎn)為寫秋蘭。“畹靜風吹亂,亭秋雨引長”,展示了秋季到來秋蘭蓬勃生長的景象。“畹”,是古代土地面積的單位,稱三十畝或二十畝為一畹。此處指種植秋蘭及其他花卉的土地。“靜”,言眾芳零落,畹內(nèi)一片蕭瑟,這是秋風“吹亂”的結(jié)果;“亭秋”,正值秋季,雨多濕潤,這是秋蘭生長、開花的黃金季節(jié),一個“引”字,道出秋蘭受到甘霖沐浴,象牽引似地蓬勃生長,花開粲然的情景。這兩句作者以眾芳凋零同秋蘭茁長作比,從而襯托出秋蘭的勁拔長勢和英俊姿態(tài),形象鮮明,意境開闊,耐人尋味。
后詩人運用典故,抒發(fā)對秋蘭的贊美之情。《離騷》云:“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中“靈均曾采擷,紉佩掛荷裳。”兩句即由此活化而來。“靈均”,指屈原。屈原當年,滿懷遠大的政治抱負,想為改革和振興楚國干一番事業(yè)。但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聵無能和朝內(nèi)上官、子蘭等人趨邪追曲、嫉賢妒能,屈原接連遭到排擠打擊,后被長期流放在外,致使壯志未酬,冤憤難申。他剛正不阿,九死未悔,始終保持著峻潔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質(zhì)。為此,屈原以象征的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了眾多的香花香草,其飲食起居,服飾愛好,都須臾不離它們;尤其是秋蘭,由于香氣馥郁,屈原倍加喜愛。凡此,以示詩人芳潔獨立,與楚國黑暗現(xiàn)實及當朝小人決不同流合污。在五律《蘭》中,詩僧無可特意緬懷“靈均曾采擷,紉佩掛荷裳”的往事,一方面借以盛贊蘭花的芬芳雅潔,寄寓作者深摯的喜愛之情;另一方面也暗含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思想和可貴品格的極度崇敬以及對他不幸遭遇和悲慘結(jié)局的無限同情。假如聯(lián)系無可遠離唐代仕途,遁入空門,久居天仙寺為僧的身世,我們從中不難窺察到,這兩位相距一千一百多年的詩人的心跡,在某些方面似乎是相通的。
在藝術(shù)上本詩亦具特色。通篇抓住一個“香”字,由此生發(fā)開來,無論敘事、寫景、狀物,均委婉有致,曲盡其妙。語言含蓄,筆觸靈活多樣,在揮灑自如中,見其工力。
上一篇:崔涂《幽蘭》詠蘭花詩賞析
下一篇:王十朋《點絳唇國香蘭》詠蘭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