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詠蘭》詠蘭花詩鑒賞
趙以夫
一朵俄生幾案光,尚如逸士氣昂藏。
秋風試與平章看,何似當時林下香。
世間百花,各領風騷。有的以香艷悅人,有的以風骨警人,有的以氣韻動人。蘭花生于深山空谷中,不避幽獨,自開自芳。而自然山林的滋養更增其美質,它葉色長青,柔中見剛,清索淡雅,以超逸淡遠的氣韻令人神清意蕩,遐思悠悠。古今詠蘭之作頗多,有的詠其清逸以自剖孤高,有的嘆其幽獨而自傷不遇。
這首詩則歌詠蘭花超逸離俗、霜節云山的出塵之志,隱約寄托了作者對林下隱逸生活的向往。自剖與自傷者以花興寄,詩篇往往有濃厚的主觀色彩,詩情低回深曲,借詠物來抒情。這首詩作者更多地以客觀觀賞的眼光審視評判蘭花,花乃是自在自為之物。這樣的詩自然難于出色,但作者深識蘭花寧遠清逸之性,寫得優游自然,清韻有余,絕無為文造情之痕,不失為一首獨具風格的好詩。因為沒有強烈的自托之意,作者不作矯造之筆,平平實實地寫了從山野中移到閑庭院,以至被置于幾案的一棵初放的蘭花:“一朵俄生幾案光”,這一句文字平淺,而內蘊豐厚,正道出了蘭花質樸雅潔的姿質。盆蘭根莖叢生,綠葉英挺秀拔,交覆掩映,錐形花莖頂端開放淡黃淺綠的花朵。鮮潤的花片,晶瑩如玉,熠熠生輝。整個看去,稀疏有致的葉叢中點綴著淺淡的小花,真是通體的疏朗、清脫,別有一種幽雅清新的氣息。將這樣的盆蘭置于書齋幾案之上,怎能不使人頓覺屋室生輝! 這是詩人初看蘭花的感受。
一朵初生就這樣光彩照人,詩人驚嘆了,不禁又仔細觀賞起來,又覺它“尚如逸士氣昂藏。”詩人透過枝枝葉葉,看到更為動人的美,那清雅的風姿,那貞靜的儀態,那寧遠超逸的氣韻……于是隱然感到一種高人逸士之風。“一朵俄生”與“尚如”呼應,顯出蘭花氣韻的充沛,一個“藏”字,更寫出它風韻含而不淫、賞之愈出的幽隱的特色。
詩人賞蘭,特別見其氣韻,可見是真識蘭者,他對蘭還有更深的理解。為了寫足蘭花稟賦的天質,詩人宕開筆勢,進一步生發聯想:“秋風試與平章看,何似當時林下香。”這是個轉關,但又是個提頓,因為這里的轉不是思路向著相反方向的跌落,而只是轉換個角度,原來的思維定勢沒有變,倒是在新的角度上讓思路向前猛進了:眼前這閉于斗室的盆蘭尚且如此氣韻難掩那么,當時它生于雨露天然、長風吹送的山林下之時,又該是何等的清俏芬芳?詩人在新的視點上提出新的問題。可那一幅空谷幽蘭的天然圖畫,不是誰人都曾領略的,因此詩人沒有強作解人,他獨出心裁地請那獨能依伴撫慰幽蘭的秋風來品評。這顯然是詩人無疑而問,自然地通過聯想將詩意詩境大大地拓展開。幾案與林下的對比,不僅透露了出世之想,而且使人想到大自然的豐厚賜與,想到廣闊天地與狹小居室的優劣之別,富于哲理,給人啟迪。而秋風林下、幽蘭芬芳的寫意,又為我們展開了新的畫境,使人如見山間秋蘭傍石臨風流芳清遠的天姿高韻。這一轉一提,將詩意引申,使詩旨更加鮮明。
這四句詩以兩幅畫面組成,從虛實的角度看,盆蘭為主,山蘭為賓;從詩的主旨看,卻是山蘭為主,盆蘭為賓,但這賓主不是各自分立,盆蘭是山蘭的襯墊,二者互為映襯,又相輔相繼,使詩意層層遞展,排宕而進,有復迭掩映之妙。
上一篇:趙以夫《賀新郎雙蘭》詠蘭花詩賞析
下一篇:沈周《題玉蘭》詠蘭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