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芙蓉花》詠荷花詩鑒賞
辛德源
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艷紅。
麗質徒相比,鮮彩兩難同。
光臨照波日,香隨出岸風。
涉江良自遠,讬意在無窮。
本詩選自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文字與其他版本略有不同。
芙蓉,有兩種,一為木芙蓉,秋季開花,花冠呈白色或淡紅色。一為荷花的別名,夏季開花,亦呈白色或淡紅色。這首詩所寫芙蓉,即指荷花而言。詩人以芙蓉自比,以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操,但在寫法上卻比較特殊。詩一開頭,先以傳說中的洛神和廣為流傳的美女卓文君與芙蓉作比:“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艷紅”,前句寫洛神的潔白,后句寫卓文君的紅潤,寫得都十分美妙。洛神,即洛水之女神。相傳洛神系宓羲之女宓妃,因渡水淹死,遂成為水神。曹植在《洛神賦》里馳騁想象,寫洛神之美道:“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詩人正是取《洛神賦》之義,寫洛神的潔白。文君,即卓文君,西漢卓王孫之女,善鼓琴。喪夫后家居,與司馬相如相戀,私奔后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臨邛,自己當壚賣酒。關于司馬相如和她的風流韻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盡人皆知。詩人取其容顏紅潤之美。把洛神的潔白和文君的紅潤與芙蓉的白花和淡紅花相比,不僅比得恰切,而且也耐人尋味。比得結果如何呢?“麗質徒相比,鮮彩兩難同。”這就是說,她們鮮艷的姿彩遠比不上芙蓉。特別是在“光臨照波日”,燦爛陽光照在水面上的時候。“香隨出岸風”隨著從岸上吹來的風,荷花四處飄香。這兩句同上兩句一樣,都是詩人用芙蓉來自比。接著“涉江良自遠,讬意在無窮”兩句,為雙關語,一方面是說屈原在楚國貴族統治集團黑暗腐朽的統治下,他的偉大理想與現實發生了矛盾,于是他主動涉江(渡過長江和湘江)南行,離開那般誤國害民、顛倒是非的讒佞之徒,以示堅持理想,決不隨俗浮沉,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另一方面是說自己要效法屈原,在隋文帝的黑暗統治下,決不卑躬屈膝,喪失節操,主動隱退以示堅守情操,保全貞潔人格。
芙蓉,在文人筆下向來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貞潔的象征。屈原在《離騷》里敘述到理想不能實現,于是產生了退隱之想時就寫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正是以芙蓉來象征自己高潔不群的人格。作者在本詩里以芙蓉自比,也正是取用此義。
本詩在寫作藝術上也自然有致,別具一格。先描繪洛神和文君的麗質艷彩,而后與芙蓉的麗質艷彩加以對比,進而又以芙蓉自比,且在對比和比喻中使事用典,自然貼切,耐人尋味。
上一篇:楊萬里《蓮花》詠荷花詩賞析
下一篇:趙長卿《新荷葉詠荷》詠荷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