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賀新涼荷花》詠荷花詩鑒賞
曹慎儀
香汎橫塘路。愛天然、風裳水佩。凌波仙步。看盡春英無數(shù)艷。爭及一枝嬌嫵。驀花底、星星涼露。綠意紅情銷不盡。盡飄零、愁怨同誰訴。 被涼思, 幾回誤。 含顰欲語無人處。 整風鬟、芙蓉鏡里。濕云飛度。萬縷愁絲掔不斷。誰識芳心獨苦。又蘭槳、搖來煙渚。三十六陂開遍未。恰宜它、素手纖纖數(shù)。載明月、過前浦。
荷花與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詩經》上已有關于荷花的描述。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句子,把荷花與詩人的風骨聯(lián)系在一起,更顯美麗高潔。至宋代周敦《愛蓮說》一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更是膾炙人口,“花中君子”的形象愈加鮮明。曹慎儀的《賀新涼》既寫了荷花的姿態(tài)、品格,又以女性獨特的感受將荷花與女性生活聯(lián)系起來,抒發(fā)了一種幽怨的情懷。
“香汎橫塘路。愛天然、風裳水佩。凌波仙步。看盡春英無數(shù)艷。爭及一枝嬌嫵。”這是《賀新涼》的第一個層次。荷花開時,清香彌漫了整個水塘及塘邊的路。最令人喜愛的,還是荷花那種具有天然風韻的美:她以風作衣裳,以水作佩飾,臨波輕搖,似仙子微步。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度,在觀賞遍了春天艷麗的百花后,方能領悟。“爭及一枝嬌嫵”,爭:怎,這是對春花和荷花比較之后的斷語,表現(xiàn)了詞人的感情指向。雖有偏頗,卻是衷心贊美。“驀花底、星星涼露。綠意紅情銷不盡。盡飄零、愁怨同誰訴。被涼思。幾回誤。”到這里,轉折為第二個層次.從荷花的景色想到自已的處境,愁與怨頓上心來,卻無人可訴。“含顰欲語無人處。整風鬟、芙蓉鏡里。濕云飛度。萬縷愁絲掔不斷。誰識芳心獨苦。”過片承接了第二層次的詞意,進一步抒發(fā)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這種愁緒從何而來呢?從“愁怨同誰訴。被涼思。幾回誤”及“含顰欲語無人處。……誰識芳心獨苦”等句子來看,顯然是相思之苦。荷花雖美,但又怎解這種沉重的感情負擔呢?這種愁思就象荷花的根莖——藕折斷后還有藕絲相連;就象荷花的果實——蓮子的芯一樣帶有苦味。“又蘭槳、搖來煙渚。三十六陂開遍未。恰宜它、素手纖纖數(shù)。載明月、過前浦。”渚:水中小洲。陂:水邊、池塘。《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這幾句,又轉入了這首詞的第三個層次,以描寫抒情主人公的內心愁楚轉到戶外活動上來,采用移情入景的表現(xiàn)方法,將感情溶入景色中去。愁思無可排解,只好強自抑制,到美麗的大自然景色中去流連。“三十六陂開遍未,恰宜它,素手纖纖數(shù)。”如果荷花的盛開能給人以短暫的安慰,那當然是件好事,因此詞人便要行樂花間了。這從寫法上也推開一層。三個層次從外寫到內,又從內寫到外,顯得豐富深沉,含蓄生動。
上一篇:黃筌《瑤華詠并頭蓮》詠荷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媞《水龍吟白蓮》詠荷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