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西江月為木犀作》詠桂花詩鑒賞
李流謙
色似蠟梅渾淺,香如薝蔔微清。更張綠幄蔽輕盈。巧著功夫斗釘。露葉涓涓月曉,風(fēng)英點點秋晴。江南江北可經(jīng)行。夢到吳王香徑。
上片寫木犀的基本特征。首二句將木犀與蠟梅、薝蔔相比較,寫其色、其香。蠟梅,即臘梅,因其花色似蠟,故可寫作蠟梅。“色似蠟梅渾淺”,是說木犀的花色象蠟梅,呈黃白色,但比臘梅還要淺,更顯淡雅。薝蔔 (亦寫作詹卜)即梔子,花開時有濃烈香氣。“香如薝蔔微清”是言其芳香如薝蔔般濃郁,但又稍顯清新。“更張綠幄蔽輕盈”,是寫其姿態(tài)之美。木犀主干略細(xì),而枝繁葉闊,恰似張開的綠色帷帳掩著少女般窈窕的身姿。“巧著工夫半釘”,是寫其花形之巧妙。“斗釘”,又作“饾饤。唐宋時有將各色果品排列于宴席之前作為陳設(shè),只供觀賞而不食的風(fēng)俗。《通雅》云:“《食經(jīng)》言五色小餅盛盒累積曰斗釘。”這里是以“斗釘”作比喻,言木犀花朵雖小,但排列精巧,花簇十分美觀。
下片是寫木犀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中構(gòu)成的優(yōu)美意境。“露葉涓涓月曉”,是寫夜間朦朧的月光下,木犀的葉片承接著細(xì)細(xì)的露珠,晶瑩閃亮,嬌翠欲滴,韻致十分幽雅。“風(fēng)英點點秋晴”,則是寫秋高氣爽的白天,朵朵小花如金色的粟粒綴滿枝頭,素瓣丹心,嬌小玲瓏,隨風(fēng)搖曳,別有風(fēng)采。“江南江北可經(jīng)行”,是寫其分布之廣。“經(jīng)行”即行經(jīng),意謂走遍大江南北,許多地方都少不了木犀對大自然美景的裝點。白居易《廬山桂》中有“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亦有此意。結(jié)句“夢到吳王香徑”將人帶入一個仿佛夢境般的美妙神奇境界。《明一統(tǒng)志》載:“香山在蘇州府城西南六十里胥口,相傳為吳王種香處,下有采香徑,王嘗遣美人采香于此。”此處借用這個典故恰當(dāng)?shù)劁秩境龉鸹ㄩ_放時形成的幽美意境。株株木犀宛若身著綠衣、輕盈裊娜的采香美女;而沁人心脾的桂花芳香,四處飄蕩,如一片香海,“幽香聞十里”“芳譽(yù)亙千鄉(xiāng) ”。徜徉于這種幽美的境界之中,如身臨迷離奇紀(jì)的夢境,令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
這首詞正象所詠的木犀一樣,寫得纖巧玲瓏,清秀淡雅。詩人觀察精細(xì),善于把握木犀的各種特征,從花的顏色、芳香,到枝葉的姿態(tài)、花簇的形狀,都用簡潔的語言做了準(zhǔn)確的描寫,層次清晰有序。狀物不用直言,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物象靈秀、鮮活;寫境則注重時空的可視性,畫面清麗,韻致幽遠(yuǎn)。這首詞,與其《于尺樂 ·為海棠作》都是就花詠花之作,雖有逼真、生動的描摹,卻只停留在自然之物的本身,缺少與社會、人生相通的內(nèi)在意蘊(yùn)。所以,它只能如羅丹所言,是一種“低級的精確”。而這樣的作品是難以打動人的。
上一篇:朱熹《詠巖桂》詠桂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處全《臨江仙木犀》詠桂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