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疏影芭蕉》詠芭蕉詩鑒賞
湘簾卷處。甚離披翠影,繞檐遮住。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繡床金縷。 芳心一束渾難展。 清淚裛、 隔年愁聚。 更夜深、 細聽空階, 雨滴夢回無據。 正是秋來寂寞, 偏聲聲點點、 助人離緒。纈被初寒,宿酒全醒,攪碎亂蛩雙杵。西風落盡庭梧葉,還剩得、綠陰如許。想玉人、和露折來,曾寫斷腸句。
納蘭性德工詩,尤長于詞。崇尚南唐李煜,以小令見長,詞風清婉。善用白描手法,流動自然,無雕琢之病,但內容多寫個人情致,流于傷感。其悼亡諸詞,頗為凄婉。有《納蘭詞》、《通志堂集》等作品傳世。
《疏影》選自《通志堂集》,是詠芭蕉的詞。全詞流動自然,頗多傷感。上片狀寫芭蕉,已寓“愁聚”;下片則承接“空階雨滴”之意境,借助雨打芭蕉來抒發作者個人的“秋來寂寞”和“離緒”,傷感之情婉然可見。上片開頭三句“湘簾卷處,甚離披翠影,繞檐遮住”,狀寫芭蕉生長的位置和情狀。意思是:斑竹編成的門簾卷起來,映入眼簾的就是十分零亂而深翠的芭蕉,這些芭蕉高大、蒼莽,環繞著屋檐,將屋檐都遮住了。“湘簾卷處”,指明視角,觀看芭蕉的位置。“甚離披翠影”,狀其形貌;“離披”,零亂貌,冠以“甚”字,言其零亂已極;“翠”,狀其色;“影”既指芭蕉的身影,又言其是在夜里觀看,故稱“影”。“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繡床金縷,”是說觀花之人走出門來,暫立片刻,就覺微風吹動衣襟,遍體生寒。而這又常與精神疲倦的神態相伴,因此就倦于欣賞了。盡管如此,窗外的芭蕉與室內的“繡床金縷”相掩映,倒也別具一番情致。前兩句是寫賞花之人懶洋洋的情態;“春慵”猶“春困”,指春日精神疲倦的神態。后一句是寫由窗外的芭蕉與室內的“繡床金縷”所構成的環境。“芳心一束渾難展。清淚裹、隔年愁聚”兩句、是說散發著清香的一束處于芭蕉心部的葉子形成筒狀,簡直難于舒展。清淚似的水珠裹在葉褲中間,好似多年哀愁集聚的淚水聚在一起一樣。這兩句既是寫芭蕉,又是在寫人。“芳心”,本指女性纖巧的心,此處借指芭蕉葉心,且兼有兩種含意。最后兩句“更夜深、細聽空階,雨滴夢回無據”,是說目睹此景本已令人傷感不已了。再加上夜深靜極,仔細聆聽著空曠的臺階上雨滴聲聲點點,就愈加傷情,而夢醒之后卻又找不到任何痕跡,傷感之中又加上一絲茫然。
詞的下片開頭“正是秋來寂寞,偏聲聲點點、助人離緒”三句,緊承上片結句詞意,狀寫作者值此芭蕉夜雨之際的無限傷感。第一句點明季節與心緒,第二句寫具體的小環境,用“聲聲點點”這一連綿不斷又十分單調的音響加重“秋來寂寞”之感。第三句直寫離愁。總的意思是,本來正值令人感到十分傷懷的秋季,再加上這不緊不慢、連綿不斷的芭蕉夜雨,就更加助長了人們存于心中的離愁別緒。接下去“纈被初寒。宿酒全醒,攪碎亂蛩雙杵”,是說蓋著帶有花絞的絲織棉被,抵御著剛剛來臨的秋寒,隔宿的酒意因寒冷而全消了,窗外“聲聲點點”雨打芭蕉的聲音,攪亂了有節律的蟋蟀鳴聲和捶衣的聲音。實寫深秋夜雨的景象與作者的感受。下面,作者就進一步抒寫由此而產生的聯想,并回歸到作者吟詠的對象芭蕉上面去了。“西風落盡庭梧葉,還剩得、綠蔭如許”,是說秋風已令庭院中的梧桐樹葉落盡,只剩下這么一點點芭蕉的綠葉了。“想玉人、和露折來,曾寫斷腸句”,是說試想可能有美人將芭蕉的葉子帶著露水折下來,在上面寫下令人斷腸的詩句,來抒發自己滿懷的離愁別緒。這一結句,由此及彼,由已及人,由“愁聚”、“離緒”而歸結到“斷腸”,足見傷感之深。
上一篇:張镃《菩薩蠻芭蕉》詠芭蕉詩賞析
下一篇:張曜孫《疏影芭蕉》詠芭蕉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