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執著于空無一物,如何斷舍離?
很多人都看過《我的家里空無一物》這部電影,也看過扔掉很多東西之后變成了高富帥之類的文章。
那么把家里扔空了之后,就一定能快樂嗎?
不能的。
如果可以的話,那快樂、幸福、成功,就太簡單了。我們找個搬家公司,把所有東西都運走,不就可以了嗎?
那么有沒有可能變得更成功、更幸福、更快樂呢?
當然有可能!
前提是你不僅扔掉了物品,也在扔的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完善了不完美的自我,調整了自己對物品的看法。
物品不等于幸福
物品是物品,幸福是幸福,它們沒有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并不是物品越多,幸福就越多。
就好像并不是衣服越多就越時尚一樣,否則最幸福的人一定是淘寶賣家或者服裝廠廠長。
那么物品和快樂的關系是什么呢?在物品匱乏的時候,物品的增加能夠增加幸福;當物品滿足基本需要之后,物品的增加和快樂就不再有線性關系。
在腦海中想象一個畫面,剛開始是上升的,到一定階段之后就平著走了,是這么一個關系。
形象一點說,比如我公司在10樓,上電梯的時候是上升的,上升之后我就在10樓這個平面活動了。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大家覺得快樂,因為什么都沒有,買一臺電視、買一床席夢思、買一套西裝,都是快樂的。因為正處于上升期。
到了平緩期之后,再買這些東西就沒有那么強烈的快感了。
可惜,上升期很短,大概30歲之前就結束了,平緩期很長,一直到老到死。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從買買買當中走出來,明白買買買不能必然地帶來幸福,從而正確地對待物品,正確地購買物品,正確地使用物品。
你扔完之后不會再買回來,不會反復,這是第一步。
知道購買的動機
世界上那么多人,為什么有的人喜歡買買買,有的人就不那么愛買呢?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是類似,先天基因加上家庭教育、社會經歷,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特點。
我見過買了很多快遞而不拆的,
我見過拍了照片發了朋友圈就一定不再穿這件衣服的,
我見過家徒四壁依然還想再扔扔扔的,
我見過一股腦扔完又一股腦買回的,
……
每一種購買背后都是一種人格,有的是用物品代替父母的愛,有的是童年的匱乏,有的是現實生活不順利,通過購買來轉移注意力,有的是對生活毫無掌控,通過買衣服來獲得掌控感。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我們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去解決那個根本問題,否則就是揚湯止沸。
湯燒開了,通過加點水來讓它不沸騰,這是表面。根本上,是要把火關了,湯自然就平靜了。
以我們最常遇到的收納為例。物品太多,去買收納用具,而不去減少購買,多大的收納空間都不夠用。
因為,沒有哪一種收納工具能大過人的欲望。
我們的生活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買買買是會再回來的。
節制自己的欲望
我的人格基本健全,沒有什么黑洞,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物品,但面對花花世界,還是忍不住想買。
這個時候要明白,惜物就是惜福,人生皆有定數,用完了,就沒了。早用完早沒,想活得長一點,活得快樂一點,就從節制開始。
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后,
你每得到一個物品,就有人少得到一個物品,這便是惡。
你每節省一個物品,就有人多使用一個物品,這便是善。
為善去惡便是致良知,合乎天理大道。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得通透豁達,人生瀟灑。
無論佛教還是基督教,無論儒家還是道家,沒有倡導浪費的,大家無一例外地倡導節制,節約。
天理大道,已經擺在那里了,我們去做就好了。
所以,我知道了物品不等于幸福,要購買適合自己的物品。
我懂得自己人格的問題在哪里,努力完善。
我合乎大道天理生活。
如此,能不幸福、不快樂、不成功嗎?
此非一日之功,你我天天修行。
開始做吧。
上一篇:打破常規,改變傳統才能走出新路
下一篇:抽出時間,重新制訂合理的計劃